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春日田园杂兴十首 其六

标题包含
春日田园杂兴十首 其六
春来非是爱吟诗,诗是田园寄兴时。 稼穑但凭牛犊健,阴晴每付鹁鸪知。 托寻花去将予乐,借卷桐吹写所思。 抚景寓言良不浅,春来非是爱吟诗。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春天到来并非喜欢作诗,而是因为诗寄托了田园生活的情感。耕作全凭健壮的水牛,天气变幻常常由鹧鸪知晓。欣赏花儿让我的心情愉快,借助风吹梧桐叶传达我的思绪。面对美景诉说寓言意义深厚,春天到来并非因为喜欢写诗。
去完善
释义
1. "春来非是爱吟诗":这句的意思是春天来临并不是因为喜欢作诗。其中,"春来"是指春天的到来;"非是"表示不是;"爱吟诗"则意味着喜欢写诗。 2. "诗是田园寄兴时":这句意味着诗人把诗歌当作表达自己在田园生活中心情的载体。其中,"寄兴"指寄托情怀。 3. "稼穑但凭牛犊健":这句表示农民依靠健壮的水牛来耕种庄稼。其中,"稼穑"指的是农业劳动;"牛犊"是指小牛。 4. "阴晴每付鹁鸪知":这句意指天气的好坏主要依赖于鹁鸪的啼叫声来判断。其中,"阴晴"指天气状况;"鹁鸪"是一种水鸟,它的叫声可被用作预测天气的方式。 5. "托寻花去将予乐":这句是说通过寻找花朵以获得快乐。其中,"托寻"指寻找;"予乐"则是寻找快乐的途径。 6. "借卷桐吹写所思":这句意指借助风吹动桐叶的声音来表达心中的思绪。其中,"卷桐"指的是风吹动的桐叶;"吹写所思"则表示通过声音来表达心中所想。 7. "抚景寓言良不浅":这句意味着观察景物并通过寓言来传达寓意是非常深刻的。其中,"抚景"即观察景色;"寓言"是借助故事或事物来传达寓意的写作手法。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春日田园杂兴”,作者陈舜道以春天为背景,描绘了田园生活的景象与心情。在诗人眼中,春天并非只是激发诗人创作的契机,而是一种寄托情感、表达对生活态度的象征。 首先,诗中写到春天的到来激发了诗人创作的热情,而诗歌本身则是诗人抒发田园情怀的方式。其次,诗人描述了农业生产的场景:健壮的牛犊劳作于田间,阴晴天气的变化则由天上的鹁鸪来告知。这些细节表现出田园生活的宁静和谐。 此外,诗中还提到寻找花朵的乐趣,借助风吹过桐叶的声音来表达思绪。这种对自然和生活的敏锐感知,无疑增强了诗作的感染力。 整首诗通过对春天的描绘和对田园生活的观察,传达出一种深远的寓意。一方面,诗人表现了对于田园风光的热爱与向往;另一方面,通过对田园生活质朴生动的描绘,诗人也表达了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境界的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春日田园杂兴十首·其六是南宋诗人陈舜道所创作的组诗作品《春日田园杂兴十首》中的一首。这组诗描绘了春日田园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南宋时期(1127-1279年),这个时期中国正处于金、南宋对峙的历史阶段。陈舜道在创作这组诗时,正值南宋偏安江南一隅,经济相对繁荣,社会相对稳定。在这个背景下,诗人远离城市喧嚣,来到乡村田野,感受春天的气息和田园的美景。 在这段时间里,陈舜道的人生际遇颇为丰富。他早年投身军旅,后辞官回乡,关注民生。这一经历使他深刻体会到农村生活的艰辛与淳朴。在春日田园杂兴十首·其六中,他通过对乡村景色的生动描绘,展现了农民辛勤劳作的场景,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敬意。 此外,这个时代的相关背景知识还包括南宋时期的文化发展。南宋时期,理学兴起,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文学创作也受到理学的影响。陈舜道的诗歌在表现田园风光的同时,也传达出了儒家的道德观念和人文关怀,体现出当时的社会风尚和文化氛围。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