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田园杂兴十首 其九
春来非是爱吟诗,诗是田园尽兴时。
蓐食出门天欲曙,荷鉏归路月相随。
踏青漫有心情在,耕绿宁甘体力疲。
个段工夫偿不足,春来非是爱吟诗。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春天到来并不是因为热爱写诗,而是在田野里尽情抒发情感的时刻。清晨出门开始劳作,月亮相伴在回家的路上。漫步在绿意盎然的田间有一种特别的心情,耕种虽然让身体感到疲劳但却乐在其中。这段时光实在让人陶醉不已,春天到来并不是因为热爱写诗。
去完善
释义
1. 春来非是爱吟诗:春至并非因为喜爱诗歌而存在,而是诗人触景生情,借以表达田园生活的乐趣与情感。
2. 诗是田园尽兴时:诗歌在田间尽情创作之时,将田园景色融入诗意中。
3. 蓐食出门天欲曙:清晨起床草草进食后就出门劳作,曙光微露的天色似乎映照出诗人的勤奋。
4. 荷鉏归路月相随:劳作一天后扛着锄头走在回家的路上,月光陪伴着诗人归家。
5. 踏青漫有心情在:踏青之际虽然有许多美好的心情可以抒发,但此处暗含讽刺意味,即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并不能弥补农耕中的辛劳。
6. 耕绿宁甘体力疲:耕耘在绿色田野之中,虽疲惫但仍愿意努力付出。
7. 个段工夫偿不足:这样的辛苦劳作却无法得到应有的回报。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陈舜道的春天田园生活与创作灵感之间的关系。首先他提到“春来非是爱吟诗”,说明并非是因为春天的到来而激发了他的诗情画意,而是由于在田园生活中的亲身体验和感受使他产生了创作诗歌的冲动。“诗是田园尽兴时”则表达了在春天里,诗人在田野间尽情地享受着生活的美好。
接着,诗人通过描述自己每天早起劳作的生活场景——“蓐食出门天欲曙,荷鉏归路月相随”,表现出他虽然辛苦但内心愉悦的生活态度。而在这种生活方式中,踏青赏花的心情始终洋溢,耕耘田间也不觉劳累,更无丝毫抱怨之情。
然而,尽管他如此享受着这田园生活,但心中仍然有一种莫名的感伤,如同最后两句所表达的:“个段工夫偿不足,春来非是爱吟诗。”这其实是对生活的无奈感慨,意味着这样的田园生活并不能完全满足他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因为春天里的创作激情终究还是源于对生活的热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在南宋末年,陈舜道的《春日田园杂兴十首 其九》表达了他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宁静田园的向往。此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259年,正值南宋晚期战乱频发、民生疾苦的时期。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诗人陈舜道作为一名士人,深感朝廷的腐朽无能和人民的痛苦生活,他在诗词创作中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以及对和平美好生活的渴望。
这一时期,陈舜道正经历着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从青年到中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深入农村,亲身体验农民的辛勤劳作,感受到农耕生活的艰辛和快乐。这段人生际遇使他更加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也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当时,南宋正处于金兵南侵的危机之中,国家政治局势动荡不安。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陈舜道通过描绘田园风光和生活场景,表达了人们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家园的眷恋。此外,诗人还通过对农民生活细致入微的描绘,展现了农村劳动人民的勤劳、朴实和乐观精神,反映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