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田园杂兴十首 其三
春来非是爱吟诗,诗是田园饮兴时。
草酌乍舒情眊矂,花生陡觉眼迷离。
才呼枌社人同醉,又问杏邨家有谁。
长日作劳无不得,春来非是爱吟诗。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春天并非因为喜欢写诗而到来,而是因为诗歌与田园饮酒的美好时光相伴而生。
在乡村聚会上随意斟酒,悠然自得地抒发情怀;品尝花生,瞬间觉得眼前的事物都变得朦胧起来。
刚刚呼唤大家一同沉醉于故乡的美酒,又想起杏花村中是否有人家。
每天都忙碌不休却也乐在其中,并不是因为春天而想写诗。
去完善
释义
1. 陈舜道:南宋诗人,生平不详。
2. 杂兴:即杂感之作,此处指田园生活的体验和感受。
3. 春来非是爱吟诗:春天来临并不是因为喜欢写诗,而是田野生活让人陶醉,激发创作灵感。
4. 草酌:简单朴素的酒宴。
5. 乍:突然。
6. 舒:表达,抒发。
7. 情眊矂:心情烦躁不安。
8. 花生:发芽的花生。
9. 陡觉:顿时觉得。
10. 眼迷离:形容眼花的感觉。
11. 枌社:古代农村的一种风俗,定期举行宴会,祭祀土地神。这里指村庄。
12. 杏邨:泛指乡村。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来临时诗人与朋友们在田园间相聚饮酒、赋诗的场景。首句“春来非是爱吟诗”通过反诘的方式表明春天并非仅因喜爱诗歌而来,而是伴随春天的到来,诗人在田野间的豪情逸致和欢快心情得以充分展现。次句“诗是田园饮兴时”则点明了诗人的感情来源于田园生活中享受的愉悦时光。接下来的四句:“草酌乍舒情眊矂,花生陡觉眼迷离。才呼枌社人同醉,又问杏邨家有谁。”描述了诗人与朋友们在田间畅饮时的欢声笑语以及欢乐之余,他们之间的友谊和对彼此的关爱。最后一句“长日作劳无不得,春来非是爱吟诗。”则表达了在春日的田园中辛勤劳作的人们也能感受到生活的喜悦和满足,这些感受也成为了诗人创作的灵感来源。整首诗以优美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视,使人们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春天带给人们的美好。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春日田园杂兴十首 其三》是南宋诗人陈舜道在淳熙十四年(1187年)创作的组诗作品之一。这组诗歌描述了农村春天的景象和生活,以及诗人在田园生活中的感受。陈舜道的诗歌往往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朴实的生活情感。
在创作这组诗的期间,陈舜道经历了人生的起伏。他曾担任过一些低级官职,但因不善于官场周旋而被罢免。此后,他回到故乡浙江永嘉县,过上了农耕生活。这段经历使他对农民生活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体验,也使得他的诗歌充满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淳熙十四年(1187年)正处于南宋时期,此时的南宋政权相对稳定,经济和文化发展迅速。然而,农民的生活依然艰苦,地主阶级的剥削和社会的不公仍然存在。陈舜道以他的诗歌揭示了这些社会现象,表达了对农民的关爱和对社会不公的不满。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