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
山前山后雪漫漫,输与田夫野老看。
驿路自知荆棘甚,一枝远赠故人难。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田野前后,白雪铺地,绵延不绝,美景只有农夫和乡下老人才能欣赏。
官道边的路上,我知道长满了荆棘,想要折下枝条送给远方的故人实在困难。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林下:即树林之下,泛指山林田野之间。此处指诗人身处的环境。
2. 赵时韶:宋代文人,字东望,号西溪居士,江苏常州人。曾任过衢州推官等职。有诗名,但传世作品较少。
3. 山前山后:指山脉前后。
4. 漫漫:广阔无边的样子。
5. 输与:输给,比不过。
6. 田夫野老:农夫和村中老人,泛指普通百姓。
7. 驿路:古代传递公文的人或车辆所走的道路,也泛指大路。
8. 自知:自己知道。
9. 荆棘:植物名,常指各种丛生的杂草。这里比喻困难险阻。
10. 一枝:一种比喻的说法,此处指林下梅花等花卉。
11. 远赠:从远处赠送。
12. 故人:老朋友。
去完善
赏析
诗人以“山前山后雪漫漫”起笔,描绘出一幅广阔无垠的雪景图。在这里,漫天飞舞的雪花覆盖了大地,使得山川田野都变得一片洁白。这样的景象对于常人而言或许只是感叹自然之美,而诗人却从中领悟到了更深一层的含义。在诗人眼中,这漫天的白雪犹如人生道路上的种种困难,看似洁白无暇,实则隐藏着无数的险恶与荆棘。
接着,诗人通过“输与田夫野老看”来表达自己对这个观点的深刻体验。这里的“田夫野老”并非指真正的农夫和老人,而是代指那些经历过风风雨雨、看透世事的人们。他们在这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早已学会了如何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因此能够轻松地欣赏到眼前的美景。相比之下,那些在人生路上跌跌撞撞、屡遭挫折的人,面对如此美丽的雪景,也只能望而却步,无法真正地欣赏和享受。
紧接着,诗人通过“驿路自知荆棘甚”进一步揭示了自己在人生道路上的遭遇和感悟。这里的“驿路”可以理解为诗人对自己人生道路的比喻,而“荆棘甚”则表明了在这条路上所遇到的重重困难。诗人之所以能认识到这些荆棘的存在,是因为他曾经在这些荆棘中挣扎过、徘徊过,甚至跌倒在它们的脚下。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经历,诗人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到人生的艰辛与不易。
最后,诗人以“一枝远赠故人难”作为结尾,表达了对于友情的珍视和怀念。这里的“一枝”是诗人对自己的比喻,象征着他在人生道路上所获得的智慧和经验;而“远赠”则表示诗人希望能够将这些宝贵的东西分享给自己的朋友。然而,由于时空的距离以及各自境遇的不同,诗人感到无法将这份关爱完全传递给对方。这种无奈的心情,既体现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之情,也反映了他在现实中对于无力改变现状的无奈。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林下》是宋代诗人赵时韶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可以确定在宋朝中期,也就是公元10世纪到13世纪之间。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这个时期的文人墨客们却面临着科举制度的束缚和儒家思想的禁锢,他们渴望自由,追求个性的解放。
赵时韶是南宋的一位著名文人,他的诗词作品以豪放、奔放著称。在他的生活中,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始终未能中举。这使他深感痛苦,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他选择隐居山林,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他的诗歌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在这首《林下》中,赵时韶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山林景象,表达了他在林下生活的悠闲与宁静。他用自然界的景色和自己的心境相互映照,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他也通过对林下的描绘,传达出他对世俗纷争的厌倦和对内心平静的追求。这首诗既是对赵时韶人生际遇的真实写照,也是他对时代背景的深刻反映。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