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何著作晋之
曾向东南识大名,几年怀想浙涛声。
众人欲杀定谁惜,与世不谐空自清。
浩气养成天地小,宦情都付羽毛轻。
三山依约诛茅日,头白归来笑李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曾在东南地区认识了你这位大人物,多年来一直怀念着浙江的海浪声。
大家都很欣赏你,但世界并不理解你那孤高清雅的气质。
你的胸怀宽广,使天地都显得狭小;对于做官的兴致,你都看得很淡,就像羽毛一样轻盈。
等到在依山傍海的地方建起房子的那一天,就算头发花白回到故地,也要笑话那个叫李生的家伙。
去完善
释义
1. 大名:指何著作的名声与成就。
2. 东南:指作者所在的地方,即中国东南沿海地区。
3. 浙涛声:指浙江钱塘江的波涛声。这里用以表达对何著作怀念之情。
4. 众人欲杀:出自《诗经·小雅·青蝇》中的“营营青蝇,止于樊;岂弟君子,无信谗言。攻人者众,成美者稀”,比喻诽谤污蔑。这里表示众人对何著作的非议。
5. 定谁惜:表达出何著作的人品高尚,即使遭受非议,也总有人会珍惜他。
6. 与世不谐:指与世俗不合拍,表现出何著作的高尚品质。
7. 空自清:表示自己清白无罪,但却无法消除流言蜚语。
8. 浩气:指刚正之气,表现出何著作的品质。
9. 天地小:形象地写出何著作品质之高,使得天地之间显得渺小。
10. 宦情:指官场上的人情世故。
11. 羽毛轻:以羽毛之轻喻指官场上的虚名浮利。
12. 三山:指福建武夷山附近的山峰。
13. 依约:形容隐约的样子。
14. 诛茅:砍伐茅草,指在山林间修建房舍。
15. 李生:唐朝诗人李白,这里用来比喻诗人自己。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上何著作晋之”,是何著作即何浩的名字,是宋代诗人林光朝赠给何浩的诗。首联表达了对友人何浩的敬仰之情,曾在东南地区认识了大名鼎鼎的何浩,多年的时间里一直在怀念浙江的海涛声。颔联则为何浩抱不平,尽管众人想要加害于他,但只有他在保护着他,与世俗不和,坚持清白。颈联赞颂了何浩的浩然之气,这种正气让天地都变得渺小,而他对自己的官职并不在意,就像羽毛一样轻松。尾联表达的是两人曾经约定在三山建立茅屋,如今虽然回来时头发已经花白,但我们仍然可以笑着谈论往事。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质朴,既有深情厚谊,又有人生的感慨和无奈。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歌《上何著作晋之》出自宋代诗人林光朝之手。诗歌表达了诗人在求官过程中对权贵的卑微奉承和对社会现实的无奈感叹。
首先,关于创作时间,这首诗作于宋朝时期,当时中国社会经历了由盛转衰的过程,社会矛盾尖锐,政治腐败严重。诗人在这个时期,作为一名文人学者,他对国家的前途命运表现出深深的忧虑。
其次,在诗人林光朝的个人经历方面,他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到良好教育,然而他在科举考试中屡次不第,直到晚年才勉强获得一个闲职。这种长期困顿的经历使他深刻体验到了社会的不公和士人的悲哀。
最后,时代背景方面,宋朝是一个文化繁荣但政治腐朽的朝代。一方面,由于科举制度的实行,文人学者得到了重视,文化艺术事业蓬勃发展;另一方面,皇权旁落,权臣弄权,导致社会矛盾激化,人民生活困苦。诗人正是生活在这样一个矛盾重重的时代背景下,他以敏锐的目光观察现实,以深刻的思考反省自我,从而创作出这首感人至深的诗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