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桂林戴别乘敦常
杖屦何年别,杉松古道旁。
城山秋月尽,南岭暮云长。
古调愁难合,孤根幸勿伤。
欲将数行泪,重至郑公乡。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是描述一种离别之情和怀旧之思的古文诗篇。下面是将这首诗直接翻译为优雅的现代白话文的版本:
那些年我们分别时,手杖和鞋子搁在一旁。
如今在杉松环绕的古道旁,依然感受到那份情感。
那座城市的山巅,月亮已经落下;
而南方的山岭上,暮云依旧漫长。
这古旧的旋律让忧愁难以消散;
愿这片孤寂的根源不会受到伤害。
这些泪水,注定会再次涌出,让我重返那个叫做郑公的地方。
去完善
释义
1. 杖屦:泛指行走或游历。这里可能指的是作者与戴敦常最后一次分别时的情景。
2. 何年:哪一年。表达对过去时间的模糊记忆,表示已经很久了。
3. 杉松:杉树和松树。这里是形容古道旁的树木景象。
4. 城山:此处应该是指桂林的著名景点象鼻山,因为形状像一只鼻子探入水中的象而得名。
5. 南岭:中国南方的五岭之一,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交界处。这里是比喻距离遥远的地方。
6. 古调:古代的音乐或者诗歌风格。这里可能是指戴敦常的诗歌风格。
7. 孤根:植物的单独根系。这里比喻戴敦常的孤单处境。
8. 郑公乡:春秋时期郑国大夫公孙侨的封地。这里可能是指作者自己的家乡或者与戴敦常有共同回忆的地方。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悼念诗,通过描写诗人与戴别乘的离别场景,表达了诗人对故人的深切怀念之情。“杖屦何年别,杉松古道旁”两句描绘了诗人与戴别乘在杉松环绕的古道旁告别的情景,充满了伤感的气氛。“城山秋月尽,南岭暮云长”则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故人的思念。接下来的“古调愁难合,孤根幸勿伤”则是诗人对戴别乘不幸遭遇的哀叹,以及对他在另一个世界的慰藉。最后一句“欲将数行泪,重至郑公乡”则表达了诗人希望能在梦中与故人重逢的愿望,体现了诗人对友情的深厚情感。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感人至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挽桂林戴别乘敦常》,是宋代诗人林光朝的作品。它是一首哀悼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戴敦常的离世深感痛惜之情。诗人通过对戴敦常形象的描绘,赞颂了他的品德和才学,以及他为国家作出的贡献。
林光朝(1150-1225),字谦之,号谦斋,莆田人,官至尚书右丞,谥文忠。他是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以博学多才而闻名于世。他的诗歌作品以抒情言志为主,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
这首《挽桂林戴别乘敦常》创作于公元1225年,正值南宋末年。当时国家内外交困,战乱频繁,民不聊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林光朝作为一位有良知的文人,时刻关注着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生活。他与戴敦常相知相交,共同为国家和人民作出了许多贡献。然而,戴敦常在这一年不幸病逝,这使林光朝感到无比的悲痛和惋惜。于是,他写下了这首悼念友人的诗作,以此来表达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故友的怀念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