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登慈恩绝顶有感

标题包含
登慈恩绝顶有感
为学平生不究源,未妨绝顶上慈恩。 塔高俯视群山小,江阔能容巨浪喧。 人每中登难脚力,谁于高处领天根。 须信平生为基址,基址牢时德业尊。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许月卿(1877年-1943年),原名许月楼,字云樵,号云鹤,浙江杭州人。他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书法家和诗人,被誉为“江南才子”。 许月卿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书法造...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学习生涯不必追本溯源,攀登学术巅峰亦可获得恩典。 高峰之上,放眼望去,群山皆小;广阔江面,包容澎湃波涛。 攀登高峰时往往力不从心,但又有谁能领悟高空中的真理之源? 必须坚信积累知识的重要性,打好基础,品德与事业才能受众人尊敬。
去完善
释义
1. 慈恩:指慈恩寺,位于江西省上饶市,始建于唐代。 2. 塔高俯视群山小:这里的“塔”指的是慈恩寺中的铁塔,是佛教建筑的一种形式。 3. 人每中登难脚力: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们在登山过程中往往会感到疲惫不堪。 4. 高处领天根:这句话是比喻在思想上达到较高的境界,领略到人生的真谛。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登慈恩绝顶有感”,诗人通过攀登慈恩寺顶这一行动,表达出对学术、自然及人生哲理的深深感悟。首先诗人在诗句中指出“为学平生不究源”,即诗人主张求学问道应追根溯源。然而即便不能穷尽源头,也不妨登上山顶来反思学术。此句传达了学者要不断探索真理的精神。接下来诗人以景寓情,描述了在慈恩寺顶俯瞰山下的感受:塔高且视野广阔,群山在脚下显得渺小;江面宽阔,足以容纳巨浪的喧哗。这些景象象征着诗人豁达的心境和高尚的追求。 此外,诗人还揭示了人们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和毅力的重要性。当人们登上高山之巅时,意志往往变得薄弱。诗人提出疑问:有谁能在高处体会到天地之根本?这里的高处可以理解为人生的巅峰或重大成就。诗人认为在经历艰难险阻的过程中培养出的坚毅品质是人生成功的基石。 最后,诗人强调坚定的信念和道德修养对于一个人德行事业的成功至关重要。基址坚实意味着坚实的基础,诗人用比喻的方式表达了完善自我、修炼品性的重要性。总之,整首诗语言生动,意象丰富,充满了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登慈恩绝顶有感》是南宋诗人许月卿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南宋理宗时期(公元1225-1264年),此时正值金、蒙对南宋的夹击之势日益严峻的历史背景下。 在这个特殊时期,许月卿作为南宋的一位文人,深感国运衰微、民生疾苦。他的人生际遇也充满了波折:他曾赴临安参加科举考试,但因时局动荡而未能如愿;后又因战乱被迫离家避难,流离失所。这些经历使他更加关注国家和民众的命运,也对现实产生了深刻的反思。 在创作这首诗时,许月卿正处于人生的低谷期。他在一次登山途中,登上慈恩绝顶,俯瞰脚下的大地,感慨万千。于是,他将内心的情感付诸笔端,写下这首《登慈恩绝顶有感》。在这首诗中,他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以及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