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伯恭篆屏蟾砚
古砚蟾蜍滴,文屏薤叶书。
世间多倚伏,休叹橐中虚。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古砚上的蟾蜍不断滴墨,文人用屏风来遮挡,屏上题写着薤叶书。
世事多变,许多事情互相依存又相互牵制,所以不必叹息囊中羞涩。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谢伯恭:人名,生平不详。
2. 篆屏:书画艺术的别称。
3. 蟾砚:古代一种砚台,形状像蟾蜍。
4. 滴:砚台的磨墨功能。
5. 文屏:画有图案的屏风。
6. 薤叶书:古代的一种书法风格,以字迹瘦长如薤叶为特点。
7. 倚伏:指事物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关系。
8. 休叹:不要叹息。
9. 橐(tuó):古代一种口袋,这里用来比喻物质财富。
10. 虚:空虚,不足。
去完善
赏析
《谢伯恭篆屏蟾砚》是一首描绘书法家谢伯恭书画工具——篆屏和蟾砚的古风诗词。这首诗通过“古砚蟾蜍滴,文屏薤叶书”两句,形象地描绘了书法家谢伯恭使用的篆屏和蟾砚,展示了谢伯恭精湛的书法技艺。同时,这首诗也寓含着人生的哲理:世间事物存在着相互依赖的关系,人们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也应认识到事物的两面性,不应过度感叹虚妄的东西。这首诗词既展现了书法的魅力,又传递了人生哲理,使得读者在欣赏书法作品的同时,也能得到心灵的启示。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谢伯恭篆屏蟾砚》是宋代诗人余靖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是在公元1054年左右,正值宋朝的仁宗年间。在这个时期,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展迅速,尤其是在书法和绘画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在创作这首诗时,余靖正处于他人生的鼎盛时期。他在朝廷任职,官至尚书右丞,深受皇帝的信任。他的才华得到了皇帝的赏识,因此有机会接触到各种珍贵的文物,包括篆屏蟾砚这样的艺术品。这种人生经历使他对艺术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也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这个时代,文人墨客们热衷于交流技艺、切磋学问,书法和绘画也成为了他们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方式。余靖作为当时的一位著名文人,他的诗才横溢,作品富有哲理,深受人们喜爱。这首《谢伯恭篆屏蟾砚》便是他在这个时期的代表作之一,充分展示了他对艺术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