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邓秘丞知德安县
里闬俊游心久降,越台成政俗敦庞。
香炉山下重为县,阊阖风高还渡江。
且喜恩威长及物,莫嫌功业未经邦。
公斋更近渊明宅,寄傲情应卧北窗。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经过漫长岁月的闲适生活,俊美的友人如今已成熟稳重;
在越台的政绩使得民风淳朴。
如今再度在香炉山担任地方官,克服艰难险阻,顺利渡江南下;
百姓们感恩于您的恩惠与威严;
作为国家栋梁,您已经为国为民立下汗马功劳。
在寓所更接近陶渊明的故居,想象着也能过上淡泊名利的生活,时常倚在北窗之下陶冶情操。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里闬:乡里,家乡。
2. 俊游:贤能之士的交往。
3. 心久降:内心平静。
4. 越台:古地名,今浙江绍兴一带。
5. 成政俗敦庞:指在当地政务中发挥良好的作用。
6. 香炉山:位于江西九江市南。
7. 重为县:再次担任县令。
8. 阊阖:这里指京城。
9. 风高:大风。
10. 恩威长及物:施恩布威以化育万物。
11. 莫嫌功业未经邦:不要因为还没有为国家建功立业而抱怨。
12. 公斋:官员的住所。
13. 渊明宅:陶渊明故居。
14. 寄傲:寄托情志。
15. 卧北窗:原指陶渊明隐居时的生活状态。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北宋诗人余靖送别好友邓秘丞赴任德安时的赠别诗。诗中首先赞扬了邓秘丞才识出众、品德高尚,接着提到他将任职于风景秀丽的香炉山下,希望他在任职期间能够施展才华、造福百姓,同时也祝愿他能在当地找到心灵寄托,过上恬静的生活。整首诗情感真挚,表达了对朋友的深情厚谊和美好祝愿。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邓秘丞知德安县》是北宋时期著名文人余靖创作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960年至1127年间的宋仁宗时期,正值北宋盛世,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发展迅速。
在这个时期,余靖凭借其才华和忠诚在朝廷担任要职,曾任尚书左丞、御史中丞等职。然而,他也曾因直言进谏而被贬谪。在这首诗中,余靖表达了对于友人邓秘丞的深深祝福,希望他在赴任德安县时能够施展才能,造福百姓。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北宋朝堂上存在着复杂的党派斗争,而地方官员的选拔和任命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然而,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余靖等人依然坚持自己的信仰,为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繁荣而努力着。这首《送邓秘丞知德安县》正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展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墨客的风骨与气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