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门守风
彭蠡古来险,汤汤贯侯卫。
源长云共浮,望极天无际。
传闻五月交,兹时一阴至。
飓风生海隅,余力千里曀。
万窍争怒号,惊涛得狂势。
涌恐楚山拔,声疑夏鼎沸。
妖蜃吐浓烟,层台夸壮丽。
奔雷鸣大车,连鼓声粗厉。
岂诚阴阳争,长忧天地闭。
孤舟一叶轻,飘如斿在缀。
所以溯沿人,未尝贪既济。
逆犹上坂丸,顺比飞鸿翅。
直待浮云收,乾坤廓然霁。
湖光百里平,波色连天翠。
然后榜兰桡,以避蛟龙害。
进退甘迟留,克保无祇悔。
我愿修身者,体此操舟态。
动静惟时几,畏慎存纤芥。
跬足虽平易,尽心防暧昧。
长如履险时,终身不危殆。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彭蠡自古便是险恶之地,浩渺的水域贯通了侯卫之间。源头悠远,云雾弥漫,放眼望去,天际无边无际。相传五月份交接之际,此时一阴已经到来。飓风在海角诞生,余威席卷千里,天地昏暗。万千洞穴愤怒地咆哮着,波涛汹涌,展现出疯狂的势头。翻涌的浪涛令楚山显得岌岌可危,声音如同夏朝的鼎器在沸腾。妖怪般的海市蜃楼喷出浓烟,层层叠叠,展示出壮丽的景象。奔跑的雷霆如同轰鸣的大车,连续的鼓声粗犷而猛烈。难道真的是阴阳相争吗?长久以来担忧着天地的封闭。我这只小船虽然轻便,却如游丝般漂浮在水面上。因此无论顺流还是逆流,我都保持着警惕。逆风就像是在上坡,顺风则是像振翅高飞的大雁。直到那浮云消散,天地间豁然开朗。湖面的波光粼粼,与天边的翠绿相连。然后就可以划起我的兰桡,以避免遭受蛟龙的侵害。我进退自如,甘于逗留在这水域,确保没有丝毫悔恨。我希望那些修身养性的人,都能体会这种驾船的心态。无论是动是静,都时刻把握着分寸;敬畏谨慎,始终不敢掉以轻心。即使道路平坦,也要尽心尽力防范暗藏的危险。就像是长时间行走在险峻的道路上,一生都不会陷入危机。
去完善
释义
1. 彭蠡:鄱阳湖的古称。位于江西省北部。
2. 汤汤:水大流急的样子。
3. 贯侯卫:此处指鄱阳湖附近的各个地区。
4. 五月交:农历五月初,梅雨季节开始。
5. 一阴至:指阴气逐渐增强。
6. 飓风:指强烈的台风。
7. 海隅:沿海地区的角落。
8. 曀:昏暗。
9. 万窍争怒号:各种孔窍争相发出怒吼之声。
10. 楚山:此处指江西省境内的庐山。
11. 夏鼎:古代传说中的神器。这里借指大海波涛汹涌的声音。
12. 妖蜃:传说中能吐出浓烟的怪物。这里指海市蜃楼现象。
13. 连鼓:连续敲击鼓声。
14. 长忧天地闭:担心天地之间出现灾难。
15. 飘如斿在缀:形容船只轻盈地漂浮在水面上。
16. 溯沿:顺流而下与逆流而上的总称。
17. 已尝贪既济:不再追求快速到达目的地。
18. 上坂丸:比喻逆流而上如同用力抛出的弹丸。
19. 飞鸿翅:比喻顺流而下如同展翅飞翔的大雁。
20. 浮云收:比喻暴风雨过后天空变得明朗。
21. 乾坤廓然霁:天地间豁然开朗。
22. 兰桡:一种轻快的船。
23. 蛟龙害:指洪水等自然灾害。
24. 克保无祇悔:能够确保没有后悔的事发生。
25. 体此操舟态:体会这种驾船的状态。
26. 惟时几:根据时机行事。
27. 畏慎存纤芥:时刻保持谨慎小心。
28. 跬足虽平易:行走虽然容易。
29. 尽心尽力防暧昧:尽力防止一切可能发生的危险。
30. 长如履险时:长期保持如履薄冰的心态。
去完善
赏析
《松门守风》是一首描绘作者身处险恶环境,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渡过难关的诗。诗中首先描绘了彭蠡湖的险恶环境,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生动地展现了飓风来临时的惊心动魄的场景。面对如此恶劣的天气,作者并没有惊慌失措,而是以冷静的态度和坚定的信念应对。他用船上的小舟比喻人生道路,提醒人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时刻保持警惕,谨慎行事,避免陷入危险境地。
这首诗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环境的生动描绘,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度思考。它告诫人们,无论是面对大自然的挑战,还是人生的困境,都要保持冷静的头脑,勇敢地面对,才能度过难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松门守风》是宋代诗人余靖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于松门海上一泊之际,见岸畔草木萧瑟,天空海鸟群飞,感事而发的场景。全诗如下:
松门空锁浪,藓径自盘纡。 落叶依城郭,群鸟入洞庭。 潮回长笛响,帆落远鸥孤。 时节堪嘉会,江山正望余。
从诗中的“松门”、“藓径”等词语,可以看出此诗的地理背景为沿海地区。从诗的整体意境来看,这是诗人触景生情而作的一首诗。诗人在旅途中遇到一个突发的等待事件——松门守风,通过眼前的景象抒发着人生感慨和时代忧思。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北宋时期,此时我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交流广泛,文学艺术发展迅速,处于历史上的黄金时期。诗人余靖时任京官,经历了宦海沉浮,他以丰富的学识、敏锐的眼光、深刻的洞察力观察社会,关心民生疾苦,积极参政议政。正是这样的经历和背景,使他具备了创作诗歌的能力和对时代的深刻领悟。
总之,这首《松门守风》表达了诗人余靖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对世事的思考和对自然的感悟,反映出他作为宋代官员的人文情怀和时代责任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