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希昱上人永嘉觐亲
阊阖西风高,振锡吴门去。
三江碧浸天,惟持一杯渡。
败叶梧桐秋,云中永嘉树。
借问何言归,亲齿桑榆暮。
再怀生育仁,聊为馨洁具。
聆师金石词,郑重加钦慕。
陆梁原上兽,群居先识母。
嗷嗷林中乌,歛翼受子哺。
云何蚩蚩辈,胜衣复能语。
口腹徒自丰,骨肉如行路。
师本谈空人,浮云无去住。
未出轮回身,归心应有悟。
临岐索赠言,愧乏雕章句。
愿达采诗官,当令不孝惧。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阊阖之风萧瑟高猛,
敲响法器指向吴门。
三江之水碧蓝无边,
唯凭一盏佛灯渡过。
梧桐凋零叶落纷飞,
遥望云中之嘉树。
试问归来有何因由?
只叹父母年事已高。
再思繁衍生育之仁,
聊以虔敬之心备馔。
聆听法师金石之声,
心怀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陆地之上众生喧闹,
懂得群居先认识母亲。
林间乌鹊嗷嗷待哺,
敛翼受雏鸟哺育。
奈何世俗众人懵懂,
身强力壮却离亲情渐远。
虽口腹之欲自足,
骨肉之情却若路人。
法师乃谈空之人,
心灵之浮华了无来去。
未能跳出轮回之身,
期盼内心有所领悟。
临别之际请求赐言,
无奈言辞匮乏难成章。
但愿此篇传至官府,
使不孝之人心生畏惧。
去完善
释义
阊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代京都。
西风:秋天之西风吹起,寓意季节变换。
振锡:手持锡杖。
吴门:苏州。
三江:浙江、江苏、福建一带沿海城市。
碧浸天:海水映照天空的蓝色。
永嘉:温州古称。
桑榆:桑树与榆树,这里指晚年。
生育仁:父母生育养育之恩。
馨洁:清洁美好。
金石词:金石之声的诗词,形容诗词铿锵有力。
陆梁:活泼好动的人。
蚩蚩辈:愚昧无知之人。
胜衣:穿衣的能力,寓意长大成人。
口腹徒自丰,骨肉如行路:即使生活富足,亲情却如同陌路。
浮云无去住:比喻人生的变幻无常。
轮回:佛教中的生死轮回观念。
雕章句:文采优美的诗句。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僧人希昱上人在秋日离别的场景,表达亲情、孝道和人生的感悟。诗句以阊阖、西风、振锡等自然景观为背景,勾勒出一幅疏阔的离别画卷。同时,通过败叶、碧浸、永嘉等元素,渲染出一派萧瑟而富饶的氛围。
诗中强调亲人的重要性,用动物喻人的手法,如“陆梁原上兽,群居先识母”,揭示了人类应更加珍视亲情。同时,诗人感慨那些不能感恩亲人的人,即使物质生活丰富,精神世界却依旧空虚。
然而,希昱这位出家人,虽然身处繁华尘世,却能看破红尘,达到一种超脱的境界。“浮云无去住”意味着希昱上人对世俗名利已经不再执着,他的内心已经找到了一种宁静。
整首诗充分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对人性和生活的独到见解。同时,也传达出对于亲情、孝道的深深尊重和敬畏,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希昱上人永嘉觐亲》是宋代诗人余靖创作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049年,正值北宋中期,此时社会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在这期间,诗人余靖的个人生活较为坎坷。他出身贫寒,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才华进入仕途,但因直言进谏而受到贬谪。尽管如此,余靖依然关心国家大事,关注民生疾苦,他的诗歌作品也反映了这一特点。
在同一时期,佛教在宋代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许多文人士大夫与僧人交好,探讨佛学哲理。因此,余靖为希昱上人送行并祝愿其探亲顺利也就不足为奇了。这首诗歌通过对浙东山水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离去的惋惜之情,以及对重逢的美好期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