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留题许国博申申堂

标题包含
留题许国博申申堂
宴居潇洒一斋宽,每到高谈暮忍还。 境胜自容巢燕托,时清谁顾卧龙闲。 桥前水石纷华外,窗下琴书寂寞间。 兼济未成归有地,羡君因此转思山。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余靖(1000年-1064年),字安道,号武溪,北宋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文学家,被誉为“岭南三杰”之一。 余靖出身贫寒,自幼勤奋好学。他在宋仁宗天圣二年(1...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闲暇时在宽敞的住所里享受宴会,每当晚上畅谈的时候都让人不忍离去。 周围的环境优美使得燕子也愿意在此停留,在这样的时代又有谁会关注那些隐居高士呢? 门前的小溪和石头让人觉得繁华之外的宁静,窗户旁的琴书让人感受到孤独中的安静。 虽然还没有实现兼济天下的愿望,但这至少可以让我有个归宿,羡慕你因为这样的地方而想念起山林生活。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留题:即留下诗篇或墨宝。 2. 许国博:许国的博物馆长。 3. 申申:明亮。 4. 宴居:日常起居或宴请宾客的地方。 5. 潇洒:形容人举止自然大方。 6. 一斋宽:指屋子宽敞。 7. 高谈:谈论高雅话题。 8. 暮忍还:傍晚时分不愿回家。 9. 境胜:优美的环境。 10. 自容:自在容身。 11. 巢燕:燕子的窝巢,借指住所。 12. 卧龙闲:表示无官一身轻的闲适生活。 13. 水石:水流与石头,指景色。 14. 纷华:繁华的景象。 15. 琴书:弹琴读书,象征高雅的生活。 16. 寂寞间:在孤独中度过。 17. 兼济未成:未能实现国家治理的目标。 18. 归有地:回归故乡的怀抱。 19. 转思山:转换思路去追求隐居生活。
去完善
赏析
《留题许国博申申堂》以“宴居”开头,展示出主人的生活悠闲,自得其所。而后提到在晚间高谈之后仍不忍离去,可见其流连忘返之情。接着描述景色的优美,与世无争的氛围让诗人联想到隐居生活。结尾提及未能实现抱负,转而羡慕起能归隐山林的人。此诗体现了作者超脱世俗的志趣和心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留题许国博申申堂》是北宋文学家余靖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歌创作于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左右,正值北宋中叶的太平盛世。 在创作这首诗时,余靖作为科举出身的士人,已在朝为官多年。他曾担任御史台的主薄、左正言等职,因直言敢谏而受到皇帝赏识。然而,他在官场上也遭遇了不少挫折,如曾因弹劾宰相而被贬谪。因此,在他的诗作中,既有对朝廷的忠诚和对人民的关心,也有对个人命运的感慨和无奈。 当时,北宋的社会经济和文化都达到了一个高峰。文人墨客们热衷于聚会唱和,交流学术观点。余靖在诗歌中描绘的“申申堂”,就是一个文人墨客聚集的场所。他在这里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探讨学问,抒发胸臆。 总的来说,《留题许国博申申堂》这首古诗反映了北宋中期文人士大夫的生活风貌和精神追求,同时也表现了诗人余靖个人的才情和人生际遇。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