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伯恭殿丞游西蓉山寺
休澣约过从,宁论隘与恭。
溪光染醽渌,山色秀芙蓉。
乍霁千丝雨,齐张万盖松。
岫孤如欲遁,迳曲似相逢。
共怏云霞志,更寻麋鹿踪。
氅披吴国纻,杖拄蜀郊筇。
奕布东西刹,鳞差远近峰。
禽喧五色聚,钟迥六时桩。
兴废虽留目,荣枯莫荡胸。
忽惊雷出地,未省雪经冬。
阴谷鸣归鹤,灵湫起应龙。
跳梁窥果狖,缥缈入花蜂。
磴滑并萝蹑,岩幽半藓葑。
竹间泉缭绕,烟外草蒙茸。
民乐讴谣洽,春和气象浓。
吟多资雅兴,望极动离悰。
有语嫌双燕,无虞羡大槦。
归来却回睇,暮雾已重重。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休息期间约了朋友们一同游山玩水,不必谈论狭窄与谦卑。
溪水泛着绿色的光彩,山色秀丽如同木莲。
天空刚刚放晴,成千上万的雨滴洒落下来,松树整齐地展开它们的树冠。
远山独自显得像是想要逃离尘世,小径曲折仿佛又让我与你重逢。
我们共同欢喜享受这美丽的景色,探寻神秘的动物足迹。
披着轻纱般的衣物,手执竹制的拐杖。
寺庙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周围,群山高低起伏,层林尽染。
五彩斑斓的鸟儿聚集在一起,钟声在六个时辰中回响。
看到历史上的兴盛与衰落,心中并未因此而动摇。
突然间雷声震天响,似乎冬天还未结束,春天就已到来。
幽谷里鹤鸟长鸣,山谷中的水潭藏着神异的应龙。
猿猴们蹦跳着寻找果实,蜜蜂在花丛间轻盈飞舞。
山路湿滑需要小心行走,岩石深处隐藏着苔藓。
竹林间泉水潺潺流淌,烟雾弥漫在外,草地则是毛绒绒的一片。
人民欢乐地唱起歌谣,春天的气息浓郁。
诗兴大发之际,极目远眺则引发离愁。
燕子叽叽喳喳让人有些烦躁,羡慕那些没有烦恼的大树。
回到住处回头一看,暮霭已经弥漫在整个世界。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休澣:休假。
2. 过从:交往,互相往来。
3. 宁论:不要计较。
4. 隘与恭:谦恭而宽容。
5. 溪光:溪水反射的光亮。
6. 醽醁:美酒。
7. 山色:山的景色。
8. 秀芙蓉:比喻美丽的花。
9. 乍霁:刚刚放晴。
10. 千丝雨:形容雨水很多。
11. 万盖松:形容松树茂密,像无数的伞盖。
12. 岫孤:山峰孤独。
13. 径曲:小路弯曲。
14. 麋鹿踪:指隐士的踪迹。
15. 氅披:披着外套。
16. 吴国纻:指质地轻薄的外套。
17. 蜀郊筇:指四川产的竹杖。
18. 奕布:分布。
19. 东西刹:指寺庙。
20. 鳞差:像鱼鳞一样排列。
21. 五色聚:指各种颜色的鸟聚集在一起。
22. 六时桩:指寺庙中的钟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敲响。
23. 荣枯:繁荣和枯萎,指世事变迁。
24. 雷出地:形容山势陡峭。
25. 雪经冬:指冬天下的雪。
26. 阴谷:阴暗的山谷。
27. 归鹤:飞回的仙鹤。
28. 灵湫:神奇的泉水。
29. 应龙:传说中的神龙。
30. 跳梁:跳跃。
31. 窥果狖:指猿猴。
32. 缥缈:隐约。
33. 花蜂:蜜蜂采蜜。
34. 磴滑:石阶湿滑。
35. 萝蹑:攀援藤蔓而上。
36. 藓葑:苔藓覆盖的石块。
37. 竹间泉:竹林间的泉水。
38. 烟外草:烟雾笼罩外的草地。
39. 蒙茸:草木茂盛的样子。
40. 讴谣洽:歌唱和谐。
41. 春和:春天的温暖。
42. 望极:远望。
43. 离悰:离别之情。
44. 双燕:比喻夫妻团聚。
45. 大槦:大树。
46. 暮雾:傍晚的雾气。
去完善
赏析
《和伯恭殿丞游西蓉山寺》是宋代诗人余靖的一首描绘游历山寺的诗作。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与伯恭殿丞同游西蓉山寺的经历,表达了他们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和对禅意的追求。
首联“休澣约过从,宁论隘与恭”,点明了诗人与伯恭殿丞的交情及出游的缘由。诗人以“休澣”为由,邀约朋友一同游历山寺,表达出他们共同欣赏自然美景的愿望。
颔联“溪光染醽渌,山色秀芙蓉”,描绘了西蓉山寺周围的自然风光。诗人在此运用了一系列富有诗意的词汇,将溪水、青山等景象完美地展现出来,使得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颈联“乍霁千丝雨,齐张万盖松”,进一步描绘了山寺中的景色。诗人用“乍霁”来形容雨后初晴的景象,使整个画面更加生动;而“齐张万盖松”则形象地描绘出松树在阳光下葱郁生长的场景。
接下来的三联,诗人通过对山寺周边的观察,展现了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生命形态。例如,“岫孤如欲遁,迳曲似相逢”描述了山间的孤独与宁静;“共怏云霞志,更寻麋鹿踪”则表现了诗人与伯恭殿丞一起寻找野鹿踪迹的愉悦心情。
在尾联“归来却回睇,暮雾已重重”中,诗人以暮雾笼罩的景象收尾,为整个诗篇增添了一丝神秘的氛围。同时,这也象征着诗人此次游历山寺的心得体验:在领略了大自然的美好之后,内心充满了感慨与满足。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和伯恭殿丞游西蓉山寺》是宋代诗人余靖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998年至1064年之间,即宋真宗至宋英宗时期。在这段时间里,余靖宦海浮沉,曾历任谏议大夫、尚书右丞等职,又因直言敢谏而多次被贬。他曾在《次韵答黄通直》一诗中写道:“雁行零落故交疏,谁是知君独我余”,表达了在政治斗争中的孤独心境。
这一时期,北宋王朝正处于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鼎盛阶段。由于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士人阶层逐渐崛起,形成了许多文学流派,如以欧阳修、苏轼等人为代表的“古文运动”。在这样的背景下,文人墨客热衷于登山临水,访古寻幽,留下了大量描绘自然风光、抒发人生感慨的诗歌作品。
在这首《和伯恭殿丞游西蓉山寺》中,余靖以其深厚的学识底蕴和丰富的阅历,描绘了西蓉山寺的清幽景色,同时也抒发了他与朋友共游的喜悦以及对世事沧桑的感慨。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堪称宋代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