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宿山观

标题包含
宿山观
孤枕秋宵永,山寒梦不成。 残灯背窗影,急雨带溪声。 未分山中老,空思日下名。 区区如逆旅,此际若为情。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余靖(1000年-1064年),字安道,号武溪,北宋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文学家,被誉为“岭南三杰”之一。 余靖出身贫寒,自幼勤奋好学。他在宋仁宗天圣二年(1...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在孤独的夜晚,我独自在床上辗转反侧,无法入睡;外面的山林寒冷无比,导致我的梦境也无法实现。窗外映照着那即将熄灭的灯光,显得格外的孤寂;与此同时,雨水急促地敲打在小溪上,发出一阵阵响亮的声音。 尽管没有在山林中度过余生,但我的内心却向往着隐居山林、远离尘世的生活。回想起曾经在京城里的时光,繁华的生活仿佛是一场遥远的梦境。现在只感觉自己像是在旅途中的一个短暂落脚点,面对此刻的处境,心中五味杂陈。
去完善
释义
【宿山观】:诗人借宿在山中的道观。 【孤枕】:孤单的枕头,指诗人独自一人入睡。 【秋宵永】:秋天的深夜,“永”表示时间漫长。 【山寒】:山中寒冷。 【梦不成】:无法进入梦境。 【残灯】:即将熄灭的灯火。 【背窗影】:透过窗户的影子。 【急雨】:突然降下的大雨。 【带溪声】:雨水顺着溪流流淌的声音。 【未分】:尚未分别。 【山中老】:在山中度过晚年。 【空思】:白白地思念。 【日下名】:指在朝廷中取得的名声。 【区区】:微小,这里指诗人自己的身份地位。 【逆旅】:旅途中暂住的住所,这里指诗人借宿的山中道观。 【若为情】:难以表达的情感。
去完善
赏析
《宿山观》是北宋诗人余靖的一首描绘山中住宿的诗作。诗人通过对山中秋夜的描绘,表达了孤独、寂寥的心情以及对现实世界的无奈。诗中的“未分山中老,空思日下名”揭示了诗人的矛盾心理,既渴望隐居山林,又难以割舍世间名利。这种情感使得整首诗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令人感同身受。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宿山观》是宋代诗人余靖所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北宋时期,此时中国正处于经济文化繁荣的阶段,诗歌创作十分活跃。余靖(991-1064年),字安道,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富有文学素养的学者,从小就对他的学识和修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本人也聪明伶俐,勤奋好学,尤其是喜欢阅读和研究历史文献。 在宋仁宗天圣年间(1023-1032年),余靖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然而,由于官场黑暗,党争激烈,他在政治上并不得志,仕途坎坷。他曾一度被贬谪到偏远地区,在那里度过了漫长的岁月。然而,正是这段经历,使他有机会接触到了广阔的民间生活,积累了丰富的人生阅历,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此外,北宋时期社会风气较为开放,文人墨客之间相互唱和,使得诗歌创作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这个背景下,余靖的诗歌受到了众多诗人的赞誉,成为当时文坛的佼佼者。而《宿山观》这首古诗就是在这个时期创作的,它既反映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也体现了他对人生命运的关注和对现实生活的感慨。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