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民谣 渡浮桥
渡浮桥,黄流喷薄翻云涛。
骈头巨舰寸金纤,翼以巨木维虹腰。
戍河老兵三太息,顾语行人泪沾臆。
去年造桥民力殚,今年过桥车毂击。
只愁屡坏费修营,追呼无时困征役。
前月南朝天使来,欲令践此夸雄哉。
无何层冰蔽流下,三十六洪中夜摧。
当时白马津头渡,不下毡车上船去。
今朝缓辔扬鞭回,笑踏长鲸指归路。
但愿河伯常安流,斯桥不断千古浮。
他年过师枕席上,孰忧王旅行无舟。
适见黎阳山下驿,驿垣破处龟趺出。
丰碑大字天成桥,犹是宣和时相笔。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经过浮桥时,我看到黄色的河流汹涌澎湃,翻滚着云涛般的浪花。两岸的大船紧密排列,每寸空间都显得宝贵;用巨大的木头支撑着它们,就像彩虹的腰部一样美丽。
守卫河边的士兵叹了三口气,回头看着行人们说:“看那桥上的百姓,真是让人心疼。他们去年为了造这座桥,几乎耗尽了力气。今年过了桥的车辆络绎不绝。我怕这座桥总是被破坏,需要反复修复,而修建桥梁的人们就陷入了无尽的劳役之中。”
上个月,南方的使者来到这里,想在这座桥上展示他们的强大。没过多久,桥下的冰层破裂,使得桥在半夜时分受到了严重损坏。那时,即使白马津头的渡口关闭了,这些使者也不能从车上下来坐船离开。今天,他们骑着马缓缓返回,笑着踏着桥上的长鲸,指向归家的路。
我只希望河水流淌得更安稳一些,让这座桥永远浮在水面上。如果哪一年河神路过这里,看到这座桥依然稳固,它就不会担心没有船只让行者过河了。
刚才我还看到了黎阳山下的驿站,那里破损的墙垣里,乌龟的石雕慢慢浮现出来。那里的石碑上刻着大写的“天成桥”三个字,那还是宣和年间宰相题的字呢。
去完善
释义
1. 中原:古代中国的中心地带,这里指的是淮河以北的黄河流域。
2. 渡浮桥:在河南安阳市的淇河上,古有“浮桥”,因其在河道中央,故得名“渡浮桥”。
3. 黄流:指黄河。
4. 喷薄:形容水流汹涌。
5. 翻云涛:形容水流激荡,如云涛翻滚。
6. 骈头:并列在一起。
7. 巨舰:大型船只。
8. 寸金纤:形容桥梁的纤细。
9. 翼以巨木维虹腰:用巨大的木头支撑桥梁的腰部,使其像彩虹一样美丽。
10. 戍河老兵:在河边戍守的老兵。
11. 三太息:连连叹息三次。
12. 顾语:回头对旁边的人说话。
13. 泪沾臆:泪水沾湿了衣襟。
14. 殚:尽,竭尽。
15. 车毂击:车轮碰撞的声音,形容车辆众多。
16. 追呼:催促,召唤。
17. 征役:兵役,战事。
18. 南朝天使:指南宋的使者。
19. 无何:不久。
20. 层冰:厚冰。
21. 蔽流下:阻挡水流。
22. 三十六洪:古人认为黄河上游有三十六道险滩。
23. 白马津头渡:白马津是古代黄河的重要渡口。
24. 不下毡车上船去:不从毡车上下来就直接登上渡船。
25. 缓辔扬鞭:慢悠悠地骑马。
26. 长鲸:比喻黄河。
27. 斯桥不断千古浮:希望这座桥永远屹立不倒。
28. 过师:经过军队。
29. 枕席上:指军队的营地上。
30. 王行:君王出行。
31. 无舟:没有船只可用。
32. 适见:刚才看到。
33. 黎阳山:在河南安阳市东南。
34. 驿垣:驿站的围墙。
35. 龟趺出:石碑从破损的围墙中露出来。
36. 丰碑:高大的石碑。
37. 天成桥:自然形成的桥梁。
38. 宣和时相笔:宣和年间,当时的宰相亲笔题写的。
去完善
赏析
《渡浮桥》是一首描绘中原桥梁变迁和世事沧桑的诗歌。诗人通过对中原浮桥的描绘,揭示了百姓疾苦和社会矛盾。“骈头巨舰寸金纤,翼以巨木维虹腰”一句描绘了浮桥的造型与结构,强调了其作为交通要道的地位。而“戍河老兵三太息,顾语行人泪沾臆”则表现了边疆士兵的痛苦与无奈。
此外,诗中还提到南朝天使的到来,试图以此展现国家的威严,但结果却是层冰覆盖河流,三十六洪在夜间崩溃。这一现象预示着国家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危机。而在诗歌的最后,诗人希望河伯能让河流安宁,让这座桥永远浮在水上,以便让未来的人不再担忧行旅没有船只。这表达了诗人对于和平与安宁的深深期盼。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中原浮桥的描绘,展现了民间百姓的艰辛生活和国家社会的矛盾冲突,表达出诗人对和平与安宁的热切期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中原民谣 渡浮桥》是南宋诗人周麟之的作品。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147年左右,正值金朝入侵南宋时期。当时社会动荡,民生疾苦,百姓为了逃避战乱,纷纷南渡长江。周麟之目睹这一情景,深感忧虑,于是创作了这首诗歌。
在这段时间里,周麟之的生活也充满了波折。他曾一度被任命为江南东路安抚使,负责治理地方事务。然而,由于朝廷内部的斗争和金朝的威胁,他的职务很快就被罢免,这使得他对国家的局势更加担忧。
在同一时期,南宋朝廷内部矛盾重重,主战派和主和派之间争论不休。面对金朝的强大压力,南宋皇帝赵构选择了妥协,签订了屈辱的绍兴和议,将淮河以北的大片领土割让给金朝。这一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震动,许多文人志士都为此感到愤慨。在这种背景下,周麟之创作了这首民谣,表达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