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端茶训子 其二
写诗只到黄山谷,又失西川苏子贤。
更把名章细商略,续弦那可惜胶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作为一位语文老师,我擅长将古文优雅地翻译成现代白话文。这是我对这首诗的翻译:
诗歌的造诣仅能达到黄山谷的水准,又失去了西川苏子的才情。
再来仔细探讨这些诗篇,它们如同一块接好的琴弦,无法用胶水来粘合。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黄山谷:此处指的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黄庭坚,号山谷道人。
2. 西川:古代蜀地的别称,此处借指苏轼。
3. 苏子贤:指苏轼。
4. 名章:著名的篇章。
5. 商略:商议、讨论。
6. 续弦:古代将琴瑟的弦断后再续上称为“续弦”,此处比喻继承前人的事业。
7. 胶煎:煮胶,此处暗指用胶水粘合断裂的事物,表示不强求勉强。
去完善
赏析
《和端茶训子 其二》是一首关于文学创作的诗,表达了作者对诗歌创作的追求和对前辈大师的敬仰之情。在诗中,作者提到了两位著名的文学家:黄山谷和西川苏子贤。这两位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们的作品至今仍被誉为经典之作。
诗中,作者以“写诗只到黄山谷,又失西川苏子贤”这一句表达了对这两位前辈大师的敬仰之情。他认为自己的诗歌创作水平仅能达到这两位大师的高度,而未能超越他们。这种谦逊的态度体现了作者对文学创作的敬畏之心。
接着,作者提出了一个疑问:“更把名章细商略,续弦那可惜胶煎。”这句诗的意思是,在创作过程中,应该如何对待前人的佳作?是沿着他们的道路继续前进,还是另辟蹊径,开创自己的风格?这个问题反映了作者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的探索和思考。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诗歌创作的执着和对前辈大师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于文学创作的深入思考:如何在前人辉煌的成果面前,找到自己的位置,创作出具有独特价值的作品?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和端茶训子 其二》是南宋著名诗人徐经孙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宋末元初,即公元1264年至1279年之间。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历史上战乱频繁、政局动荡的时期,北方的金朝已经灭亡,蒙古帝国逐渐统一了中国北方,而南宋朝廷则偏安一隅,在政治腐败、军事衰弱的情况下苦苦支撑。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徐经孙的人生经历也十分丰富。他曾担任过朝廷官员,但由于对官场腐败的不满,最终选择辞官回乡,过着隐居生活。在这个过程中,他观察到了许多民间的疾苦,也对国家的命运产生了深深的忧虑。
因此,在这首《和端茶训子 其二》中,徐经孙以训子的形式,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民众的同情。他劝诫自己的儿子要勤俭持家,关心民生,做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感的君子。这首诗歌既展现了徐经孙深厚的人文关怀,也反映了他对那个时代的深刻思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