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信院
来自青松翠竹关,秋风吹帽醉醒间。
纷纷遮眼尘如海,拈起毫端又说山。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青松翠竹的风景中漫步,秋天的风吹过,让我在醉酒与清醒之间游走。纷扰的世界里,尘埃如同海洋般汹涌,但拿起画笔,我又想描绘那美丽的山水画卷。
去完善
释义
1. "青松翠竹":指绿色的松树和竹子,这里用来形容净信院周边的自然环境。
2. "关":原意是关卡、关口,这里可以理解为一种修辞手法,将净信院比作一个远离世俗纷扰的隐蔽处。
3. "秋风吹帽":比喻秋天的凉意,吹去了人的烦恼和忧虑,让人清醒过来。
4. "纷纷遮眼尘如海":指世间纷繁复杂的事情如同大海一样,使人看不清楚。
5. "拈起毫端又说山":意为拿起毛笔,又想起山水之间的宁静生活。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净信院风光与禅意的诗。诗人陈岩以清新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寺院周围的景色,青松翠竹、秋风拂面,使人陶醉其中。同时,通过“尘如海”的比喻,暗示了世俗纷扰和烦恼,而“拈起毫端又说山”则表明诗人已抛开杂念,进入宁静致远的境界。整首诗充满禅意,令人感悟到人生的真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净信院》是宋朝诗人陈岩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北宋年间,当时佛教文化在中国已经发展到了相当的高度,尤其在一些文人士大夫阶层中非常流行。
在创作这首诗歌的时候,陈岩作为南宋时期的一位文人,他的人生经历丰富,曾经担任过多地的知县、知府等职务。然而,他的政治生涯并不顺利,多次因为触犯了权贵的利益而被贬谪。这使他对官场产生了深深的失望,开始转向佛教寻求心灵的慰藉。
这个时期的中国社会,佛教的影响力非常巨大,尤其是在士人阶层中。佛教提倡的慈悲为怀、舍己为人的精神,使得许多文人墨客将其作为一种理想的精神寄托。陈岩在这种背景下,以佛教的思想为基础,创作了这首描绘净信院景象的诗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