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郑叔友兼寄方次云
鞍马侵三伏,萍蓬寄一身。
及秋归计早,到日附书频。
炎岭休长客,清漳有故人。
过逢如问信,为道各埃尘。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战马在炎炎夏日里劳作,像浮萍一样飘零的人生。
早点计划秋天回去,每天都要给你寄一封信。
炎热的山岭上休息着远方的客人,清澈的漳水边住着我的朋友。
如果遇到要问我消息的人,告诉他们我都在为了生活奔波。
去完善
释义
1. 三伏:夏季最热的一段时间,三伏天通常出现在小暑和处暑之间,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这里指天气炎热的时候。
2. 萍蓬:萍是一种浮在水面的植物,蓬是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在这里比喻人生漂泊不定。
3. 及秋:即到秋天的时候。
4. 到日:指到达的日子。
5. 附书:捎带书信。
6. 炎岭:炎热的地方。
7. 清漳:清澈的河水。这里代指作者的故乡或友人所在的地方。
8. 过逢:相遇。
9. 问信:打听消息。
10. 为道:即说道。
11. 埃尘:尘土。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黄公度写给他的朋友郑叔友的告别诗。诗中表达了他与郑叔友和方次云之间的深厚友谊以及对他们的思念之情。
首联“鞍马侵三伏,萍蓬寄一身”,作者以“鞍马”和“萍蓬”两个意象来形容自己的漂泊不定的生活状态。在炎炎夏日,他骑着马,忍受着炎热的侵袭,就像浮萍一样四处漂泊。这里的“三伏”是指夏天的最热的一段时间,用来象征艰难困苦的环境。
颔联“及秋归计早,到日附书频”,作者表示在秋天来临时,他会尽早回家,并且在回家后会经常给两位朋友写信,表达了他们对彼此的思念之情。
颈联“炎岭休长客,清漳有故人”,这里作者用“炎岭”和“清漳”两个地名来比喻他和郑叔友、方次云之间的友谊。尽管他们之间隔着千山万水,但他们的心却紧紧相连。
尾联“过逢如问信,为道各埃尘”,如果将来他们在旅途中偶然相遇,彼此问起对方的近况,希望他们都能告知对方各自的近况,无论是否混得风生水起,都不必太过在意。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充满了深深的友情和对生活的感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再别郑叔友兼寄方次云》是南宋诗人黄公度的作品。这首诗意境优美,情感深沉,表达了诗人在离别友人时的复杂心情和对远方友人的深切思念。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末年,大约在公元1279年左右。
在这个时期,南宋王朝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蒙古大军南侵,国家形势危急。黄公度作为一位关心国事的文人,面临着家国之忧和亲友离别的双重压力。他在这一年因战乱失去了自己的家园,被迫离开故乡,开始了一段颠沛流离的生活。在这段艰苦的日子里,他与郑叔友、方次云等友人相互扶持,共度时艰。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们不得不分别,于是写下了这首饱含深情的离别之作。
在创作这首诗时,黄公度回顾了自己与郑叔友、方次云等人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感慨万分。他深知此去一别,不知何时才能重逢,因此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愈发强烈。同时,他也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希望自己在乱世中能够有所作为,为国家尽一份力量。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