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秋怀十首 其三

标题包含
秋怀十首 其三
莳兰西窗下,萧艾病其根。 白露堕秋夕,美恶两不存。 寂寂芳畹空,离离幽佩昏。 物各信所遭,此意谁与论。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朱松(1097年-1143年),字乔年,号韦斋,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人。南宋官员、文学家,理学家朱熹的父亲。 朱松生于书香世家,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年)中...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在窗下的兰花,旁边是生病的萧艾之根。 露水滴落在秋夜,美丽与邪恶都不复存在。 寂寞的芳草地上空空如也,香喷喷的幽佩昏暗无光。 万物各自相信它们遭受的命运,这样的道理谁能来讨论呢?
去完善
释义
1. 莳:栽种; 2. 萧艾:指杂草; 3. 美恶:美好与丑恶; 4. 芳畹:即花圃; 5. 离离:杂乱繁茂的样子; 6. 信:顺从,听从。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描述窗下栽种的兰花和杂草,传达出了自然界中事物随境遇而生的现象。在诗中,“莳兰”指代美好的事物,如兰花的清新脱俗;“萧艾”则代表着恶劣的环境和不美好的事物。两者在西窗下共生,表达了美丑、善恶共处的自然规律。 诗中的“白露堕秋夕”描绘了秋天的傍晚时分,植物上的露水凝结而成的景象。它象征着生命的短暂和美好事物的消逝,同时也暗示着万物的轮回和新生。 在诗歌的结尾部分,诗人感慨道:“物各信所遭,此意谁与论。”这表达了诗人对于万物随境遇而生的认同,同时也揭示出这一自然规律的深奥和难以理解。诗人以此作为诗意的高潮,传达出他对于生命无常、万物都有自身命运的理解和感慨。总的来说,这首诗以兰草和杂草共存的画面,揭示了美丑、善恶共处的自然规律,以及诗人对生命无常、万物命运的深思。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秋怀十首 其三》是宋代诗人朱松在公元1095年创作的诗歌作品。当时,朱松正担任秀州(今浙江嘉兴)通判,因为朋友王佐的去世,激发了他对世事无常、人生短暂的感慨,于是写下了这组诗歌。 在这个时期,北宋政权岌岌可危,内忧外患不断。政治上,宦官、权臣相互争权夺利,朝政混乱;边疆上,北方的辽金等游牧民族虎视眈眈,屡次侵犯边境。这些时代背景使得诗人对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反思和忧虑。 朱松个人的人生际遇也十分曲折。他自小聪颖好学,曾参加科举考试并取得了优异成绩,但在仕途上并不顺利,多次被贬谪。此外,他与当时的著名文人如苏轼、苏辙等人交好,这使得他的文学才华得到了充分的展现。然而,他也不得不面对现实中的种种困境,如家庭矛盾、政治斗争等。 总之,在《秋怀十首 其三》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下,诗人朱松既受到了时代的深刻影响,也经历了个人命运的跌宕起伏。这些都成为了他抒发情感、表达思想的灵感来源,使他的作品具有了深厚的内涵和广泛的影响力。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