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十二时颂 其六

标题包含
十二时颂 其六
日南午,理事相谙更相互。 三门拈向灯笼头,休问他家觅归路。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阳光明媚的中午时分,了解事物并互相熟悉的人之间交流起来更为方便。当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迷茫时,不要向外寻求答案,要相信自己内心的指引。
去完善
释义
1. 日南:中国古时的地区名,位于现代的越南中部一带。 2. 三门:佛教术语,指的是修行佛法的三个境界,即空门、无相门、无愿门。 3. 灯笼头:比喻事物的中心或关键之处。
去完善
赏析
这首五言诗是宋代诗僧释文准所作,描绘了诗人对禅理的领悟和对生活的哲思。首句“日南午”暗含南方烈日正盛之意,象征着人生的巅峰时刻,寓意着诗人此时对事物的认识达到了高峰。接下来的“理事相谙更相互”,说明了诗人观察事物时的认真态度和深入理解。 中间两句“三门拈向灯笼头,休问他家觅归路。”则表达了诗人对禅宗哲学的独特理解。这里的“三门”指的是佛教中的空门、无相门和无作门,而“灯笼头”则指点迷津的人。诗人提倡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应该摒弃对外在形式的执着,顺应自然规律,把握内心真实的感悟。这种认知方式,既是对禅宗哲学的领悟,也是对世俗追求的超越。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十二时颂 其六》是宋代诗僧释文准创作的一首咏史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960年至1279年,即宋代,这是一个佛教文化和诗歌艺术繁荣发展的时期。 在创作这首诗时,释文准已出家为僧,对佛学有着深厚的造诣。他生活在一个战乱频繁、民生疾苦的时代,这使他深刻地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常和痛苦。他以悲悯之心,通过诗歌表达了对众生苦难的同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北宋与南宋相继建立,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尖锐。佛学的传播和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在民间仍有广泛的信仰基础。诗人们在创作诗歌时,常常以禅理入诗,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个人内心的感悟。释文准的这首《十二时颂 其六》正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