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岩长老子文送罗汉松
驻车凌云山,虽在官府中。
平生著幽禅,意与方袍同。
已杖菩萨竹,更来罗汉松。
天姿特高洁,厚叶非蒙茸。
铜柯既夭矫,玉薤仍青葱。
上有五百士,下笑十八公。
皆披阇黎衣,如坐浮屠宫。
勿谓默不语,说法声摩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现代白话文译文:我在凌云山停车,身处官府之中。生平钟爱禅修,意念与僧袍共鸣。我已经持有了菩萨竹叶,现在又来欣赏罗汉松树。其天生姿态高洁,厚实的叶子并不杂乱。铜色的树干曲折生长,如玉般的新鲜树叶依然青翠。树上有五百个道士,他们对下面嘲笑那些十八个公正的人。他们都披着法师的衣裳,好像坐在佛塔宫殿里。不要以为他们默默不语,他们在宣说佛法的声音响彻天空。
去完善
释义
1. 驻车:停车,停下车辆。
2. 凌云山:位于四川眉山县的著名佛教胜地,宋代时为中国禅宗五山之一,今属乐山大佛景区的一部分。
3. 官府:这里指的是作者所在的公务机构。
4. 平生:平素,平时。
5. 幽禅:又称“禅定”,指安静地沉思冥想。
6. 方袍:僧侣所穿的一种方形袈裟。
7. 菩萨竹:喻指一种竹子。
8. 罗汉松:松科植物,此处用来比喻松树的高洁品质。
9. 天姿:天生的资质或风采。
10. 厚叶:此处指罗汉松浓密的叶子。
11. 蒙茸:草木丛生貌。
12. 铜柯:古人用铜柯形容树干弯曲、树冠繁茂的大树。
13. 玉薤:即“玉簪”,一种玉石制成的发饰。这里用来比喻罗汉松的绿色嫩叶。
14. 十八公:唐代杜甫诗句中的“古柏十八公”,泛指高龄老人。
15. 皆披阇黎衣:指罗汉松上的叶子如同僧人的袈裟。
16. 如坐浮屠宫:意为罗汉松犹如一座佛塔,供人们朝拜。
17. 勿谓默不语:意思是不要认为罗汉松沉默不语,实际上它也在传达佛法。
18. 说法声摩空:表示罗汉松传扬佛法的精神可以触动天空。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晁公溯所作的《中岩长老子文送罗汉松》。诗中描绘了诗人参观位于凌云山的寺院时,看到了一丛罗汉松。诗人通过生动的形象和鲜明的比喻,赞美了罗汉松的独特气质和高贵品质。接下来,我将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首联“驻车凌云山,虽在官府中”,描绘了诗人在前往凌云山途中的情景。尽管身在官场,但他的内心依然向往着宁静的禅修生活。
颔联“平生著幽禅,意与方袍同”,表达了诗人对禅宗思想的向往。诗人平日喜好禅修,他的心境与身着僧袍的僧人一样,超脱世俗,追求心灵的宁静。
接下来的颈联至尾联,诗人开始描绘罗汉松的形象。“已杖菩萨竹,更来罗汉松”,表明诗人已经欣赏过优美的竹子,如今又被罗汉松吸引。罗汉松具有“天姿特高洁”的品质,它的叶子厚实而非蓬松。此外,诗人还从形态上赞美罗汉松:树干蜿蜒犹如铜柯,枝叶青翠宛如玉薤。这些特点使罗汉松成为了自然界中独特的存在。
尾联“勿谓默不语,说法声摩空”,描绘了罗汉松静默的形象。虽然它没有发出声音,但它无声地诉说着自然法则和生命哲学,传递出深刻的道理。
总结,这首诗通过对罗汉松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禅意生活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诗人通过生动的形象、鲜明的比喻以及深厚的哲理,展现了他对罗汉松的独特见解和深刻理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中岩长老子文送罗汉松》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宋朝末年,具体年份已不可考。这一时期,宋朝国势渐衰,外患内忧不断,政治局势动荡不安。诗人在这一时期经历了世事沧桑,感悟到人生无常,从而寄情于山水,寻找心灵的慰藉。
诗的作者晁公溯(生卒年不详),字子西,济州巨野(今山东巨野)人,南宋著名文人。他自幼聪颖过人,才华横溢,但因时局动荡,仕途坎坷,一生未获重用的他,只能将满腔热情投入到文学创作中。他曾担任四川制置使,长期寓居蜀地,对当地的风土人情有着深厚的了解和感情。
在这首诗的创作时期,晁公溯因忧国忧民之心无法得到抒发,转而寄情于自然山水,以禅意和哲理入诗,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和对世界的感悟。他的诗歌往往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艺术魅力,《中岩长老子文送罗汉松》便是其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