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李使君假记室吏
阿㜷呕心儿,佩囊有奚奴。
杜陵短褐翁,抄诗听小胥。
我生味风雅,古人思与俱。
家无儋石储,谁其供指呼。
主翁居专城,鴈鹜纷庭除。
记史饱余闲,愿言假一夫。
授以乌丝栏,副之玉蟾蜍。
晴窗扫桐叶,细字蝇头书。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阿妈心血熬尽,配个助手帮着忙活。
杜陵(杜甫)身穿粗布衣,边听歌童唱歌边抄诗。
我热爱雅致艺术,渴望和古人一起交流。
家中没什么积蓄,谁能来伺候我们呢?
屋主人居住在城市里,庭院里雁鸭熙攘。
闲暇时我来帮你记录下历史,希望有个帮手。
给你一支黑丝笔,再配一只玉蟾蜍。
晴天时就在窗前整理梧桐叶子,用蝇头小字书写。
去完善
释义
1. "阿㜷":"阿"意为亲近的称呼,"怉"指母亲。这里指作者的母亲。
2. "佩囊":古代文人挂在腰间装笔墨的袋子。
3. "奚奴":女奴,这里指作者的妹妹。
4. "杜陵":位于陕西西安东南,杜甫的故乡,这里借指杜甫。
5. "短褐":粗布短衣,这里代指普通百姓。
6. "小胥":地方官署中的小吏。
7. "儋石储":少量的粮食储备,形容家境贫寒。"儋石",石制量器,用于量粮。
8. "主翁":这里指州郡长官,即李使君。
9. "鴈鹜":大雁和野鸭,这里比喻各种琐事。
10. "庭除":庭院台阶。
11. "记史":主管文书记录的官员。
12. "乌丝栏":一种有黑色横线的绢或纸,用于写字。
13. "副之玉蟾蜍":在乌丝栏上放置玉石制成的蟾蜍镇纸。
14. "蝇头书":极小的字。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杨冠卿所作,诗中表达了作者对诗人的敬爱之情和对诗歌创作的执着追求。首句“阿㜷呕心儿”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呕心沥血、艰苦创作的场景,表达了对诗人辛勤耕耘的赞美。接着,作者通过“杜陵短褐翁,抄诗听小胥”两句,将杜甫这位著名诗人比作一个简朴的耕夫,强调了诗歌创作的平凡和质朴之美。在诗的后半部分,作者进一步表达了自己对诗歌的热爱和对古人的敬仰,并通过“记史饱余闲,愿言假一夫”两句,向李使君提出想要成为他的一名助手,一起从事诗歌创作。最后,作者以“授以乌丝栏,副之玉蟾蜍。晴窗扫桐叶,细字蝇头书”四句,描述了自己准备开始创作的情景,表现出一种勤奋严谨的创作态度。整首诗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充分展示了诗人对诗歌的热爱和对创作的执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从李使君假记室吏》是南宋诗人杨冠卿的一首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64年,即南宋孝宗隆兴二年。在这个时期,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一隅,中原沦陷,国家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困境之中。
杨冠卿在这个时期的人生际遇颇具戏剧性。他早年曾担任国子监主簿,后因直言不讳被贬为建昌军司马。然而,他在文学上却有着卓越的成就,被誉为“江西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歌以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个人情感为主,具有浓厚的哲理意味。
在杨冠卿所处的时代,南宋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尤其是金兵南侵,使得国家局势更加岌岌可危。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文人墨客纷纷投笔从戎,希望能够为国家尽一份力量。杨冠卿也不例外,他曾在诗中表达过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民族存亡的忧虑。因此,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无奈之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