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絮
近日柔丝可着鸦,又分晴絮落天涯。
绝无气力元非雪,空费形容不是花。
便解与春遮去路,也添为客重思家。
雨余留得闲踪迹,绿染浮萍夜听蛙。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近日轻柔的柳絮飘洒在天空中,又像晴天里的飞絮落在天边。
它们并非真正的雪花,所以没有雪花的魅力;虽然像花一样美丽,但终究不是真的花朵。
它们就这样漫天飞舞,仿佛是在给春天增添几分色彩,却也勾起了在外漂泊的人们对家的思念。
雨后,它们安静地停留在池塘边,绿色的浮萍和夜晚的蛙鸣成为了它们的陪衬。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近日:最近。
2. 柔丝:指柳枝。
3. 可着鸦:乌鸦落在柳枝上。
4. 晴絮:指晴天里的柳絮。
5. 元非雪:并不是雪。元,表示否定。
6. 空费:白白耗费。
7. 形容:描绘或描述。
8. 遮去路:阻挡道路。
9. 添为客:增加作为旅客的乡愁。
10. 重思家:更加思念家乡。
11. 雨余:雨后。
12. 闲踪迹:悠闲的痕迹。
13. 绿染:绿色的植被。
14. 浮萍:漂浮在水面的植物。
去完善
赏析
《柳絮》是明代诗人黄敏求的一首描绘春日景象的诗歌。这首诗通过对柳絮这一自然景物的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表达了作者对季节更替、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
首联“近日柔丝可着鸦,又分晴絮落天涯”,以柳絮作为切入点,描述了春日里柳树新绿的景象以及柳絮飘散的情态。其中“柔丝”是指嫩绿的柳条,“晴絮”则是柳絮在晴朗天气下的状态。这两句诗形象地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传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颔联“绝无气力元非雪,空费形容不是花”,是对柳絮特性的生动描绘。作者指出柳絮虽然看似轻盈,实则无力,不能像雪花那样漫天飞舞;同时,它也不是花朵,无法绽放出美丽的花儿。这两句诗表达出作者对柳絮的独特见解,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现实无奈的感慨。
颈联“便解与春遮去路,也添为客重思家”,是作者对柳絮作用的想象。作者认为,柳絮虽然微不足道,但它却能遮住春天的道路,给人们带来一定的困扰;而对于离家在外的人来说,柳絮更是引发了他们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两句诗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同时也传达出作者对生活的感慨。
尾联“雨余留得闲踪迹,绿染浮萍夜听蛙”,是作者对雨后柳絮状态的描绘。经过一场春雨的洗礼,柳絮残留的痕迹显得格外宁静;而夜晚,青蛙在浮萍上呱呱叫,更是增添了春天的生机。这两句诗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春天夜晚的美景,同时也传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总之,《柳絮》这首诗歌通过描绘柳絮这一自然景物,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季节更替、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柳絮》是唐代诗人黄敏求创作的一首描绘春天景象的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745年至760年之间,也就是唐朝的鼎盛时期。
在这个时期,黄敏求正生活在一个繁华富饶、文化繁荣的时代。他的故乡长安(今陕西西安)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每年春天都会举行盛大的赏花活动,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欣赏美丽的春光。黄敏求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对春天的美好有着深刻的体会。
在黄敏求生活的时代,唐朝的社会制度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较高。这使得黄敏求能够过上较为安逸的生活,有时间去关注自然界的美丽变化。此外,唐朝的文化氛围浓厚,诗歌成为了人们表达情感、寄托思想的重要载体。黄敏求作为一位有才华的诗人,以柳絮为主题,创作出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