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西苑径上人见深居冯常簿求寺记
西苑宝峰麓,占地宽一弓。
梵放殷青冥,与峰相长雄。
鬼域何方来,包举归提封。
楼钟不敢鸣,僧趋邻寺钟。
径也铁石姿,直欲笺天公。
天高不可叫,虎豹守九重。
六年长安道,往来如飞蓬。
云开日正杲,死草生华风。
青山复入手,尽埽狐兔踪。
鱼鼓发新响,松桂还旧容。
掘地寻泉源,锄荒理菊丛。
桃李一家春,万古无异宗。
玉色十丈煇,秀润浄磨砻。
大书付谁氏,千载深居翁。
他年来读碑,病眼摩朦胧。
为碑三夕留,卧听寒岩松。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西边的园林宝峰山下,占地面积仅一弓之地。
山下的庙宇在高高的山峰旁显得宏伟壮观。
此处的地狱幽冥之路向哪里延伸呢?山门紧闭,似乎一切都在封禁之中。
这里的钟声没有寺庙里的洪亮,只能听到相邻寺庙的钟鸣。
山路硬实且蜿蜒曲折,一直通向天际,似乎是在提醒人们这里就是天地的边界。
天上的高不可攀,下有虎豹守护山门。
我在长安六年里,每天都要走这条道路,来往匆匆如同蓬草飘散。
太阳破云而出,枯萎的草地重新焕发生机,青翠的小草顶着花朵轻轻摆动。
再次来到这片青山绿水之间,所有狐狸和兔子的痕迹都已经消失不见。
听闻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松树和桂树依然保留着往日的身影。
挖掘土地寻找泉水的源头,用锄头清理荒乱的菊花丛。
桃李一家,共迎春天的到来,万古不变的规律就是生命的延续。
这玉石的颜色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秀气而又润泽。
那块巨大的石碑上刻画着一些文字,但又无法辨认这是谁的字迹。
可能在未来某一年读碑的时候,我浑浊的眼睛还会去揣摩那些模糊的字迹。
在这块石碑前,我停留了三个夜晚,静静地聆听寒冷的夜晚和风吹过松动的岩石的声音。
去完善
释义
1. 西苑:地名,位于今中国北京市海淀区。
2. 宝峰:指西苑附近的一座山峰。
3. 青冥:青色的天空,这里形容山峰之高。
4. 鬼域:比喻荒凉的地方。
5. 提封:古代统计土地的一种方法,这里指土地面积。
6. 楼钟:寺庙的钟楼。
7. 径:小路,这里指的是西苑的山路。
8. 铁石姿:形容山径坚忍不拔的品质。
9. 天公:天神,这里指老天。
10. 九重:指皇帝居住的皇宫。
11. 长安:古都名,位于今中国陕西省西安市。
12. 日正杲:太阳升起,天气晴朗。
13. 尽埽:扫除干净。
14. 鱼鼓:佛教法器之一。
15. 松桂:松树和桂树,这里指寺院的环境。
16. 菊丛:菊花丛。
17. 异春:春天的景象各不相同。
18. 玉色:指白石的颜色。
19. 秀润:指山峰的秀美和湿润。
20. 净磨砻:打磨清洁。
21. 大书:大字书写。
22. 深居翁:隐居的人。
23. 摩朦胧:用手指触摸文字,使其模糊不清。
24. 为碑:撰写碑文。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颂了西苑径上人的坚韧与执着,以及他与尘世之间的联系。诗人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西苑环境的险恶,如“鬼域何方来,包举归提封”,揭示出西苑的荒凉和恐怖。但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西苑径上人也表现出了坚定的信仰和对生活的热爱。他的形象如同“径也铁石姿,直欲笺天公”,表现出他对信念的坚持和生活的热情。
此外,诗人还通过描绘西苑径上人与环境的互动,展示了他对生活的态度。尽管环境险恶,但他依然坚定地生活在这里,努力地改变着周围的环境,使它变得美好起来。这种坚韧的精神和积极的生活态度,使得诗人对他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在诗歌的最后,诗人想象了未来的情景,表达了对西苑径上人的敬仰之情。他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了解这位深居之人,并能像他一样,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坚定的信心。这首诗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生动的描绘,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坚韧而又有信念的人物形象,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西苑径上人见深居冯常簿求寺记》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南宋时期,具体年代难以确定,但从诗中的内容和风格来看,可以推测大致在公元12世纪左右。在这段时间里,南宋政权已经稳定下来,虽然北方大片领土被金国占领,但江南地区相对安定,经济发展较快,文化繁荣,因此诗歌的创作氛围较为浓厚。
在创作这首诗的时候,作者释道璨正处于人生的低谷期。他原本是一位读书人,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考取功名,后来出家为僧,开始了自己的宗教生涯。在这个过程中,他积累了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人生感悟,这些都成为了他创作的素材。
与此同时,南宋时期的佛教文化也非常发达,许多高僧大德都在这个时期活跃,他们对佛法的弘扬和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释道璨作为一名僧人,受到了当时佛教氛围的影响,也对佛法产生了深厚的信仰和执着的追求。这种信念使他在创作这首诗歌时,充满了哲理和智慧,表现出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