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 其二
悠悠羌管动边愁,二月冰寒水不流。回首家园春色断,有人掩泪独登楼。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悠然的羌笛吹起了边境的哀愁,二月的寒冷使得水流都冻结了。回望故乡,美好的春色已经远离,有人独自登上高楼,黯然落泪。
去完善
释义
1. 塞下曲:指汉代乐府歌曲中的《出塞》篇。
2. 张衡:东汉著名学者,文学家,科学家。这里提到的《塞下曲·其二》并非他的作品,可能为输入错误,或是另有其诗。
3. 悠悠羌管:悠扬的羌笛声。羌管,即羌笛,古代西部民族使用的乐器。
4. 边愁:边地产生的忧愁,多指戍边士兵或征夫思乡之愁。
5. 二月冰寒水不流:描述寒冷的天气。
6. 回首家园:回头望向故乡。
7. 春色断:形容春天景色被中断。
去完善
赏析
这首《塞下曲·其二》描绘了一幅悲壮的戍边场景。首句“悠悠羌管动边愁”中,“悠悠”一词形容了羌管声悠扬,传递出深深的忧愁和思念之情。第二句“二月冰寒水不流”形象地描绘了严寒的天气,暗示战争的艰苦和环境的恶劣。
第三句“回首家园春色断”通过回顾远方的家园,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春色的渴望和对战争的无奈。最后一句“有人掩泪独登楼”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位士兵在戍楼中独自垂泪的形象,流露出他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和内心的孤寂。整首诗充满了哀愁、忧伤的氛围,展现了边疆戍楼的苍凉景象,使人感慨万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塞下曲 其二》为东汉文学家张衡所创作。这首诗歌创作于公元105年左右,正值东汉初期。在这个时期,中原大地经历了黄巾之乱和董卓之乱等战乱,国家局势动荡不安。面对这种时代背景,张衡在诗歌中表达了自己渴望平定战乱、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
诗人张衡本人具有丰富的人生经历,他曾担任尚书令、侍中等职务,对国家的治理有着深刻的见解。在这首《塞下曲 其二》中,他以细腻的文字描绘了战场的艰苦环境,表达了将士们勇敢杀敌、保家卫国的坚定信念。同时,他也对战争给民众带来的苦难表示同情,希望统治者能够励精图治,实现国家繁荣昌盛的目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