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航
要识当时朱雀航,秦淮岸口驾浮梁。
既为铜雀施重屋,又作璇题揭上方。
波底浄涵楼阁影,桥间望断水云乡。
不知此处今何在,须有遗基在两傍。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要了解古时的朱雀航桥,就在秦淮河边看那舟船相连的浮桥。
它如同铜雀台般宏伟,又有着引人注目的精美装饰。
水下倒映着楼阁的影子,站在桥上可以眺望远方的水乡云乡。
如今已不知这处地方具体在何处,但两侧还留有昔日的遗迹可供探寻。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四航:指古代南京的四个渡口,分别是朱雀航、白鹭洲航、聚宝门航和新河口航。
2. 朱雀航:南京秦淮河上的一个古渡口。
3. 秦淮:即秦淮河,流经南京市的一条河流。
4. 浮梁:即浮桥,一种以船只连接而成的临时桥梁。
5. 铜雀:铜雀台,位于中国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是三国时期曹操所建的一座高楼。这里用来比喻朱雀航的高大建筑。
6. 璇题:装饰用的石匾。这里指朱雀航上的匾额。
7. 上方:指天上的星空。这里形容朱雀航的高耸入云。
8. 波底净涵楼阁影:意指水中的倒影映出了朱雀航的楼阁。
9. 水云乡:指云雾缭绕的山水景色。这里形容站在桥上眺望的水乡风光。
10. 遗基:遗留的古迹。这里指朱雀航遗址。
去完善
赏析
《四航》是宋代诗人马之纯的一首诗,描述了南京地区的朱雀航(今已不存)以及当时的繁华景象。全诗如下:
要识当时朱雀航,秦淮岸口驾浮梁。
诗的第一句“要识当时朱雀航”,作者以要识别、理解作为起点,引入主题。紧接着的“秦淮岸口驾浮梁”描述了朱雀航的地理位置,即秦淮河岸边,用以连接两岸的交通。这句告诉我们,诗人是在俯瞰整个朱雀航的景象。
既为铜雀施重屋,又作璇题揭上方。
第二句“既为铜雀施重屋”中,"铜雀"暗示了该建筑的重要性,"重屋"则表现了其宏伟的规模。紧接着的“又作璇题揭上方”,"璇题"是对建筑物装饰的描绘,“揭上方”则是说这些装饰物都位于上方。这两句揭示出朱雀航在当时不仅是一项实用性的基础设施,而且也是一座富有艺术气息的建筑。
波底浄涵楼阁影,桥间望断水云乡。
第三句“波底浄涵楼阁影”描写的是水面映出的楼阁倒影,展示了诗人在观察朱雀航时选择的视角——从水面上仰望。接着的“桥间望断水云乡”,诗人从桥上观望四周风景,"水云乡"是形容自然景观的词,表明朱雀航周边风光宜人。
不知此处今何在,须有遗基在两傍。
最后一句“不知此处今何在”表现出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和对昔日繁华的怀念。而“须有遗基在两傍”则预示着如今虽然朱雀航已不复存在,但附近仍有其遗留下来的痕迹。这末两句既表示了诗人对历史的反思,也流露出对生活变迁的无奈与感伤。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四航》是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马之纯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这首诗歌颂了春秋时期越国大夫范蠡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风貌。马之纯在诗中以深情的笔触,回顾了范蠡四度航海的故事,表达了自己对忠诚担当的赞颂和敬仰之情。
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末年,当时南宋王朝正面临着蒙古铁骑的侵略,国家形势岌岌可危。作为一名爱国文人,马之纯忧国忧民,时刻关注国家的命运。在这个特殊时期,他借古喻今,通过歌颂范蠡的忠诚与担当,表达了对南宋朝廷的不满和对民族复兴的渴望。
马之纯生活的时代,正值南宋衰落时期,政治腐败,军事衰弱,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马之纯深感痛心,于是他选择了以诗歌为武器,揭露社会的黑暗,抒发内心的忧虑。在他的笔下,范蠡成了忠诚、智慧、勇气的象征,成为他寄托理想、期待改革的象征性人物。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