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安墓
中兴江左百余年,人物谁如太傅贤。
桓贼寻常思问鼎,苻秦百万已临边。
笑谈解折奸雄锐,指顾能摧敌阵坚。
平昔经纶才试此,依然赍恨向重泉。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江南地区在百余年的繁荣时期,有谁能比得上这位太傅的智慧与贤明?
桓温时常觊觎着皇位,苻秦的百万大军也已经在边境集结。
谈笑间破解敌人的计策,挥手间击破敌人的坚固防线。
平生治理国家的才华就在此展现,然而还是带着遗憾走向黄泉。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中兴江左:指东晋建立后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复兴,地理位置在长江左岸地区。
2. 太傅:即指谢安,是古代官职名。
3. 桓贼:指的是桓温,东晋权臣,有篡位野心。
4. 问鼎:意指觊觎帝位。
5. 苻秦:指前秦,十六国时期北方政权之一,由氐族首领苻健建立。
6. 临边:指前秦对东晋的威胁日益逼近。
7. 笑谈解折奸雄锐,指顾能摧敌阵坚:形象地描述了谢安临危不乱、指挥若定的大将风度。
8. 平昔经纶:表示谢安一生积累的治国理政才干。
9. 赍恨向重泉:意为带着遗憾走向黄泉。
去完善
赏析
《谢安墓》是一首怀古诗,作者通过对东晋名臣谢安的赞美,表达对其忠诚与智慧的敬仰。“中兴江左百余年,人物谁如太傅贤”中的“中兴江左”指谢安主政时期东晋的国势复兴,而“太傅贤”则是对谢安德高望重的肯定。
接着,“桓贼寻常思问鼎,苻秦百万已临边”描述了当时内外交困的国家形势:一方面,国内有野心家蠢蠢欲动;另一方面,北方的前秦帝国势力强大,威胁着东晋的安全。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谢安凭借他的智谋和勇气,化解了一次次危机。
“笑谈解折奸雄锐,指顾能摧敌阵坚”中,“笑谈解折”和“指顾能摧”形象地展现了谢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和他临危不惧的气度。他不仅谈笑间击退了敌人,而且往往在敌人逼近时作出英明的决策,使敌军溃败。这两句充分体现了诗人在谢安身上发现的领导力和军事天才。
然而,尽管谢安才智出众,仍无法挽救东晋最终的灭亡。诗人以“平昔经纶才试此,依然赍恨向重泉”表达对谢安壮志未酬的惋惜之情。其中,“平昔经纶才试此”意味着谢安毕生的智慧和才学都已施展殆尽,他为国家付出了所能付出的一切,但终究无力回天,留下深深的遗憾。
总体而言,诗人马之纯通过这首《谢安墓》表达了对东晋名将谢安的高度赞赏,同时也揭示了在历史长河中英雄壮志难酬的悲剧性命运。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谢安墓》是北宋诗人马之纯的一首悼念诗,创作于公元980年。这首诗通过描述谢安墓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这位东晋名臣的敬仰之情。
在公元980年左右,北宋时期的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此时,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士人阶层对社会政治生活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作为一位出身书香门第的诗人,马之纯自幼受到儒家教育的熏陶,对历史上的名臣良将有着深厚的敬仰之情。
东晋时期的谢安(320-385年)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化名人。他曾任东晋宰相,为稳定政局、振兴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此外,他还以文学家的身份参与了当时的文化繁荣,被誉为“风流宰相”。然而,晚年的谢安却因功高震主而遭到猜忌,最终因病去世。
马之纯在创作《谢安墓》时,正值自己中年时期。此时的他已经在官场崭露头角,成为了一名颇有成就的政治家。通过对谢安的敬仰和哀思,诗人表达了对忠诚、智慧和勇敢的赞美,同时也表现了自己作为一个士人阶层的使命感。通过对谢安墓的描绘,诗人传达了一种对历史和文化的敬畏之心,以及对个人荣誉和国家命运的思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