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烽火台

标题包含
烽火台
此到西陵路五千,烽台列置若星连。 欲知万骑还千骑,只看三烟与两烟。 不用赤囊来塞下,何须羽檄报军前。 如何向日缘褒姒,无事蓬蓬火又燃。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到了西陵的路程有五千里,烽火台上像星星一样排列着。 想要知道一万人马是否变成了千人马,只需要看三处烟雾和两处烟雾。 不用红色的信封送到边塞,也无需飞鸽传书向军队汇报。 为什么因为往日的褒姒,原本不需要生火的烽火又被点燃了呢?
去完善
释义
1. 西陵:地名,位于今江苏省南京市的西南方,这里借指南宋的都城临安。 2. 烽台:古代边防预警设施,用于传递战事信息。 3. 列置若星连:形容烽台分布广泛,如同星星连接在一起。 4. 万骑还千骑:形容军队的规模,万骑表示大军,千骑表示小股部队。 5. 三烟与两烟:指烽火的数量,三烟表示有敌军来袭,两烟表示敌军已经撤退。 6. 赤囊:古代边疆告急时使用的红色信封。 7. 塞下:边疆地区。 8. 羽檄:古代紧急军事文书。 9. 军前:军队前方,这里指前线。 10. 向日缘褒姒:引用“烽火戏诸侯”的典故,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多次点燃烽火,戏弄诸侯。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以烽火台为主题,展现了一幅边疆战争的图景。首句“此到西陵路五千”,通过描述距离西陵的路程遥远,突出了边防要塞的地理位置重要。接下来的诗句“烽台列置若星连”,则是描绘了烽火台的分布如同繁星一般紧密相连,突显出戒备森严的气氛。 在接下来的诗句中,作者则以军事信号为切入点,表达了对战争局势的判断和忧虑。“欲知万骑还千骑,只看三烟与两烟”,这里提到的“三烟”与“两烟”是指烽火台上燃烧的三股烟雾和两股烟雾,分别代表敌军规模的不同,从而反映出烽火制度的高效性与准确度。此外,诗人还通过“不用赤囊来塞下,何须羽檄报军前”表达了烽火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然而,在最后两句诗中,诗人突然笔锋一转,提到“如何向日缘褒姒,无事蓬蓬火又燃”。这里的“褒姒”指的是周朝时期的褒姒夫人,她因为一段烽火戏诸侯的历史故事而被后人铭记。诗人借此典故,表达了对于战争缘由的质疑:为何无辜的百姓又要承受战火?这与前面所描绘的严密边防形成了鲜明对比,突出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悲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烽火台,出现在北宋时期,由诗人马之纯所创作。这首诗歌以烽火台为切入点,表达了诗人在国家边疆危机重重的背景下,对祖国山河的忧虑之情以及对朝廷无能的讽刺。 这首诗作于北宋后期,当时辽、金等国家经常侵扰北方边境,战事频发。这种紧张局势下,诗人马之纯怀着忧虑国事的情怀,走上了烽火台,写下这首千古传颂的诗篇。 诗人马之纯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他曾在朝为官,因忠诚正直而遭陷害罢官。这使他对国家的现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统治者的昏庸无能感到痛心疾首。在烽火台上,诗人遥望祖国的河山,心中涌起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忧患意识,同时也表露出对国家前景的深深忧虑。 这首诗既是对烽火台的描绘,也是诗人忧国忧民、关心时局的心情的反映。它充分展现了那个特殊时期,边关戍楼戒备森严的历史景象以及诗人的深沉情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