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
城中那有大川行,惟有秦淮入帝城。
十里牙樯并锦缆,万家碧瓦与朱甍。
船多直使水无路,人閙不容波作声。
流到石头方好去,望中渺渺与云平。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城市里有一条大河流过,只有秦淮河汇入京城。
沿河十里,牙樯林立,彩缆交织;岸边万家碧瓦屋顶,红色屋脊如画卷般展开。
船只众多,挤得河道水泄不通,喧闹的人声使得水流都无法发出声响。
河水经过石头城才流向远方,远处望去,水面辽阔,与天空相接。
去完善
释义
1. 秦淮河:位于南京市中部,是南京的地理名片和文化摇篮,被誉为“南京的母亲河”。
2. 大川行:指大江大河。此处以大川代指秦淮河。
3. 牙樯:指装饰精美的船桨。
4. 锦缆:指华丽的船缆。
5. 碧瓦与朱甍:指绿色和红色的屋顶,形容建筑物的富丽堂皇。
6. 直使水无路:描述船只众多,使得河道拥堵,水几乎无法流动。
7. 人閙:形容人群熙攘,热闹非凡。
8. 石头:指石头城,位于南京市西部的石头山上,曾是古代南京城的防御工程之一。
去完善
赏析
《秦淮》是明代诗人马之纯所作的一首描绘秦淮风光的诗。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生动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繁华的秦淮河景色图。
诗的开头两句“城中那有大川行,惟有秦淮入帝城”,通过对比手法,突出了秦淮河在都城中的重要地位。虽然城市中很难见到大川流淌,但秦淮河却穿越帝城,为这座繁华的城市增添了无限生机。
接着,诗人用“十里牙樯并锦缆,万家碧瓦与朱甍”描绘了秦淮河边繁华的景象。河道上,十里长的船只停泊在一起,船上挂着华丽的锦缆;河岸两旁,万家灯火映照下的碧瓦朱甍,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这里,诗人运用了对仗的手法,使得诗句更加工整,也更能突显出秦淮河边的繁华景象。
然后,诗人又用“船多直使水无路,人閙不容波作声”来形容船多、人闹的情景。船只众多,使得河水都显得无路可走;人口密集,喧闹的声音连波浪声都掩盖不住。这两句诗形象地展示了秦淮河边繁忙的场景,同时也传达出诗人对这种热闹景象的喜爱之情。
最后,诗人以“流到石头方好去,望中渺渺与云平”结尾,表达了秦淮河流到石头城时,景色变得开阔辽远的感受。站在高处远望,秦淮河水浩浩渺渺,仿佛与天际相接,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
整首诗,诗人通过对秦淮河的描绘,展现了一幅繁华而美丽的都市风情画,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秦淮河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秦淮》这首诗是南宋诗人马之纯所作。据历史记载,这首诗大约创作于公元1200年左右,即南宋时期。在这个时代,我国正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经济和文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与此同时,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和外部压力仍然困扰着国家的发展。
马之纯作为南宋的一位著名文人,其人生际遇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他曾担任过知县、通判等地方官职,但在政治斗争中受到排挤,逐渐退出官场,转而投身文学创作。他的一生见证了南宋社会的繁荣与衰败,以及知识分子在政治斗争中的无奈与挣扎。
在创作《秦淮》时,马之纯正身处南京,这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城市。秦淮河是南京的一条著名河流,河畔景色秀美,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马之纯通过描绘秦淮河的美景,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然而,在他的诗句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这或许是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感慨与反思。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