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禧寺阿育王塔
两山回处是为干,有塔亭亭高似山。
不但装严增梵刹,可能形胜助城关。
灯明星斗挂林木,铃动天风吹佩环。
陌上行人遥见此,有时东往又西还。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两座山峰蜿蜒交错,形成了干燥的山谷;在山谷中,一座宝塔屹立着,高度堪比山峰。这座宝塔不仅增加了寺庙的庄严氛围,还为城门关增添了壮丽的景色。夜晚时分,星星点点的灯火在树林中闪烁,风铃随风摇曳,发出悠扬的声音。路过的行人远远地看到这座宝塔,有时向东去,有时又向西归。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两山回处:指两个山头的交汇处。
2. 干:古代城市建筑中的一种防御工事,一般用土筑成。这里可能是指城墙或要塞。
3. 亭亭:形容高高的样子。
4. 装严:装饰、修饰。
5. 梵刹:佛教寺庙。
6. 形胜:地形险要的地方。
7. 城关:城楼。
8. 星斗:星星。
9. 林木:树林。
10. 佩环:古人腰间悬挂的玉饰,这里比喻铃声。
11. 陌上:田间的小路上。
12. 遥见此:远远地看到这座塔。
13. 东往又西还:形容人们在道路上往返行走。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古寺塔的诗。诗人通过细致观察,以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天禧寺阿育王塔的壮丽景象。诗的开头两句“两山回处是为干,有塔亭亭高似山”,首先描述了阿育王塔周围的地形特征以及塔的巍峨高度,为读者呈现了一幅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的画面。接着四句分别从寺庙、塔影、铃声等方面入手,具体描绘了塔的庄严、形胜之美,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充满神秘氛围的境地。最后两句“陌上行人遥见此,有时东往又西还”,则以行人的视角,进一步强调了阿育王塔的独特地位和深远影响,使人流连忘返。整首诗层次分明,意境优美,充分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天禧寺阿育王塔》这首诗是南宋诗人马之纯创作的。据考证,这首诗歌创作于公元1174年,此时正是南宋时期。在这一年里,马之纯任台州州学教授,他游历了当地的名胜古迹,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
在南宋时期,国家局势相对稳定,文化艺术得到了发展。诗人马之纯的家乡位于江南地区,这里山水秀美,文化底蕴丰厚,为他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在他的诗作中,可以看到他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天禧寺阿育王塔》这首诗描绘了天禧寺阿育王塔的壮丽景象。阿育王塔是天禧寺的重要建筑,建于唐代,是古代佛教文化的象征。诗人通过对阿育王塔的赞美,表达了对古代文明的敬仰和对宗教信仰的尊重。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美好景色的眷恋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