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台
凤凰不见祇空台,底事台存凤不来。
应到缑山还且住,定游阿阁不能回。
江山不改当时旧,宾客何妨尽日陪。
待作箫声勾唤处,有时飞舞下云堆。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凤凰不再莅临祗空台,为何只留空台却无凤凰来?
应该去缑山暂时安身立命,待到游览阿阁时便无法折回。
江山的面貌依然和昔日一样,邀请客人陪伴过日辰也无妨碍。
等待演奏箫声勾魂之时,或许会有凤凰翩翩起舞降落在云层之间。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凤凰台:古代传说有凤凰来仪的楼台。
2. 祇(zhǐ):只;仅仅。
3. 底事:何事;什么事。
4. 缑(gōu)山:古山名,位于今河南偃师市。
5. 阿(ē)阁:汉唐以来对楼阁的美称。
6. 勾唤:引诱召唤。
去完善
赏析
《凤凰台》这首诗描绘了凤凰台的景象和诗人对于凤凰的期盼。首联以“凤凰不见祇空台”起笔,强调凤凰台因凤凰未见而显得空虚,引起读者的好奇心。颔联进一步点明凤凰未至的原因,猜测凤凰可能已去往其他更适合的地方居住,而无法回到凤凰台。颈联则通过对比江山与宾客的变化,凸显凤凰台的恒久存在。尾联则以浪漫的想象收尾,期待在某个时刻,凤凰能够闻箫声而下,为人们带来祥瑞。
全诗借凤凰台的典故抒发了诗人对于失去美好事物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盼望美好事物重现的热切心情。诗人运用生动的想象、拟人化的手法以及抒发情感的诗意语言,使这首诗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引人深思。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凤凰台》是南宋诗人马之纯所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1180年至1205年之间,即南宋孝宗淳熙年间。在这段时间里,南宋与金国达成了绍兴和议,政局相对稳定,但在思想文化领域却出现了诸多矛盾。
在这个时期,马之纯经历了科举失利、功名未成等人生波折。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始终未能及第,这对他的心态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然而,正是这种人生的历练,使他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激发了他的文学创作热情。
在南宋时期,儒家理学观念逐渐兴起,对于诗歌创作的题材和内容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方面,诗人们开始关注社会现实,以诗歌表达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另一方面,他们也开始关注个人的内心世界,通过诗歌抒发个人情感和理想。
马之纯在《凤凰台》中,以凤凰台的典故为引子,通过对凤凰台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同时,他也通过这首诗传达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以及对人生际遇的感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