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螭署
洛阳当日铸铜螭,徒得形模怪且奇。
玉刺口中藏不见,虫居腹内出无时。
移来建业尚如此,徙在江陵无复兹。
此说流传真诞妄,便当不信不须疑。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洛阳曾经铸造过铜质的龙头怪兽,它们的形状奇特而怪异。
宝石般的嘴中隐藏着神秘的玄机,仿佛有虫子在腹中时隐时现。
这个形象被移植到建业依然如此奇特,然而搬到江陵就再也看不到这样的景象了。
关于这种说法的流传确实荒诞无稽,我们完全可以不相信,不需要有任何疑虑。
去完善
释义
《铜螭署》:马之纯的诗。螭是古代神话中的一种龙。铜螭署,即铜螭的居所。这首诗以洛阳和建业的铜螭为对比,揭示了历史与现实的差异。
1.洛阳当日铸铜螭:洛阳,中国古都之一,位于今河南省。当日,指的是过去的时间点。铸,指铸造。这句诗的意思是洛阳在过去曾经铸造过铜螭。
2.徒得形模怪且奇:徒,白白地。形模,形象和模式。怪且奇,既奇怪又奇特。这句诗的意思是铜螭的形象和模式非常奇怪和奇特。
3.玉刺口中藏不见:玉刺,可能指铜螭口部的尖锐部分。这句诗的意思是铜螭口中的尖锐部分隐藏了起来,看不见。
4.虫居腹内出无时:虫,可能是指铜螭腹部的纹饰。出无时,意为随时出现。这句诗的意思是铜螭腹部的纹饰随时出现。
5.移来建业尚如此:建业,东晋时期的都城,位于今南京市。尚如此,依然如此。这句诗的意思是洛阳的铜螭迁移到建业后依然如此。
6.徙在江陵无复兹:江陵,古荆州治所,位于今湖北省荆州市。无复兹,不再有这种情况。这句诗的意思是洛阳的铜螭迁移到江陵后不再有这样的情况。
7.此说流传真诞妄:此说,指关于洛阳铜螭的说法。流传,传播。真诞妄,真正荒谬的言论。这句诗的意思是关于洛阳铜螭的说法在流传过程中变得真正荒谬。
8.便当不信不须疑:便当,应当。这句诗的意思是应当不相信这些荒谬的言论,不需要怀疑。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名为《铜螭署》,作者为宋代文人马之纯。整首诗以“铜螭”作为引子,贯穿全篇。诗人通过对洛阳铸造的铜螭形象进行描绘,表达了其独特的见解和情感。
首联“洛阳当日铸铜螭,徒得形模怪且奇”,描述了洛阳铸铜螭的形象,强调其外形既奇特又古怪。诗人以此开篇,勾起了读者的好奇心,为后续的内容铺垫了基调。
颔联“玉刺口中藏不见,虫居腹内出无时”,进一步详细描绘了铜螭的形象特征:嘴巴中隐藏着锋利的玉刺,腹部则有虫子居住。这一联深化了铜螭的神秘感和诡异氛围,同时暗示了诗人的忧虑和对现实的批判。
颈联“移来建业尚如此,徙在江陵无复兹”,讲述铜螭从洛阳迁移到建业(南京)仍然保持这种奇异的状态,而当它迁徙到江陵时却不再这样。这两句揭示了铜螭在不同地点和环境中的变化,也反映了诗人对事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思考。
尾联“此说流传真诞妄,便当不信不须疑”,是诗人对铜螭传说的一种质疑和否定。他认为这种说法实在荒谬无稽,因此应该毫不犹豫地不予相信。此句表现了诗人对虚妄传言的理性态度,也是对现实世界中诸多虚妄传言的一种警醒。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铜螭署》这首诗出自南宋诗人马之纯之手。马之纯生活在宋宁宗时期(1194年-1224年),这是一个政治相对稳定的时期,但在民间,尤其是文人阶层,对于国家局势的忧虑和对时局的担忧并未减少。这种担忧在马之纯的诗中得到了体现。
当时的南宋社会,朝廷内部党派斗争激烈,而北方的金国又对南宋形成了军事压力。在这种背景下,文人往往以诗歌抒发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马之纯作为南宋的一位知名文人,他的诗才横溢,且关心国家大事。在他的这首《铜螭署》中,他以铜螭比喻国家,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关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