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鹤鼓
板木为腔冒以皮,其中宁有鹤来栖。
如何音响闻西洛,未必源流自会稽。
既被兵人都击破,却云禽鸟不鸣嘶。
分明伪妄无人辨,可笑诸人识见迷。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把木板当作喉咙来发声,其中难道会有仙鹤来栖息吗?为什么这声音会传播到西边去呢?也许它的源头并不来自会稽山。
既然已经被战乱毁灭,却又说这里的鸟不会哀鸣。明显是虚假的言论没有人分辨出来,真是让人笑那些人的见识短浅啊。
去完善
释义
1. 板木:木板
2. 为腔:制作腔体
3. 冒以皮:用皮革覆盖在腔体上
4. 宁有:岂有,哪里有
5. 西洛:指洛阳,位于中国河南省
6. 会稽:古代山名,在今浙江绍兴一带;这里指代越州(今浙江绍兴)等地,是南宋时的音乐文化中心之一。
7. 兵人:士兵
8. 击破:破坏,摧毁
9. 鸣嘶:鸣叫
10. 伪妄:虚假
11. 识见:认识,见解
去完善
赏析
《潜鹤鼓》是宋代诗人马之纯的一首描绘古代乐器“鼓”的诗作。这首诗通过质疑、讽刺的手法,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一种虚伪现象。诗中的“潜鹤鼓”是一种模仿鹤声的鼓,用木板和皮革制成。诗人认为这种乐器并不真实,因为其中并无真正的鹤栖息。然而,这种仿鹤之声却在西洛地区广为人知,被认为是源自会稽。
接着,诗人指出,这种乐器虽然在战争中受到破坏,但它的声音依然被人们所欣赏。这反映出人们对于音乐的痴迷,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诗人用“禽鸟不鸣嘶”来形容这种现象,暗示这种声音并非真实的鹤鸣,而是人为制造出来的。
最后,诗人谴责了那些盲目追随的人,他们分不清真伪,被这种现象迷惑。诗人认为这种现象非常可笑,反映了人们在面对虚假事物时的无知与盲目。这首诗歌通过对“潜鹤鼓”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和批判精神。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潜鹤鼓》是南宋诗人马之纯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公元1234年前后。这个时期,南宋正处于蒙古帝国侵略的危机之中,国家内外交困,民不聊生。
马之纯(1178-1243),字师文,号野亭,祖籍浙江天台,后迁居江苏吴江。他在少年时期便以诗文闻名,后来进入仕途,历任州县官吏,因政治斗争被贬谪。在人生低谷期,他隐居于江南水乡,过起了耕读生活。
在这首诗中,马之纯以“潜鹤”为题,表达了自己韬光养晦、待时而动的决心。当时南宋正面临金朝和蒙古的双重压力,国内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然而,马之纯并没有消极避世,而是以“潜鹤”自喻,期待着有朝一日能一展抱负,为国效力。这种坚定的人生态度和爱国情怀,充分体现在《潜鹤鼓》这首诗中。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