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窟寺
牛头山上有深隈,佛窟何人向此开。
过去辟支还示见,分明弥勒又生来。
刀如敝尽锋何在,形若销亡气莫回。
死复受形胎可入,有无真妄使人猜。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牛头山:位于浙江嵊州。
2. 深隈:深邃幽静的山谷。
3. 佛窟:指在佛窟寺中供奉佛像的石窟。
4. 辟支:又称辟支佛,佛教中的一种独觉佛。
5. 弥勒:佛教中的未来佛,即阿弥陀佛后的继任佛祖。
6. 刀如敝尽锋何在:意指事物虽已衰败不堪,但它的精神仍在。
7. 形若销亡气莫回:形容死亡后无法复活。
8. 受形:指投胎转生。
9. 有无真妄:指佛法真谛,难以捉摸。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牛头山上的佛窟为主题,描绘了神秘莫测的宗教景象,并对生死轮回、有无真妄等哲学问题提出了质疑。诗人以深沉的思考和对哲理的独到见解,揭示了佛教信仰中的若干重要观念。
首联“牛头山上有深隈,佛窟何人向此开”,通过描述牛头山上的佛窟位置,引发了对开凿者身份的猜测。牛头山作为一个地理实体,为诗中意象营造了一个静谧而庄严的氛围。随后,诗人提出疑问:究竟是谁在此地开凿出这些佛窟?这引导读者深入思考佛窟背后的历史渊源和宗教内涵。
颔联“过去辟支还示见,分明弥勒又生来”,表现了诗人在宗教观上持有的怀疑态度。辟支是佛教的一种果位,表示达到某种修行成就;弥勒则是未来佛,象征新生与希望。诗人质疑辟支的存在,并暗示弥勒的出现可能仅是人们的幻想。这一部分反映了诗人对佛教教义的深度反思,以及在理性审视下寻求信仰真谛的渴望。
颈联“刀如敝尽锋何在,形若销亡气莫回”,通过比喻表达了死亡对人的影响。刀剑在磨损之后失去了锋芒,人的肉体在消亡之后精神难以恢复。这两句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消失的恐惧以及对死后世界的困惑。同时,诗人认为即使肉身泯灭,灵魂依然存在于世间,表现了他对灵魂的执着信念。
尾联“死复受形胎可入,有无真妄使人猜”,进一步阐述了生死轮回的观念。诗人在此表达出对于生死循环以及有无真伪的疑惑,使诗歌的主题得到进一步深化。通过对佛窟景致的描绘,诗人展示了他在哲学和宗教领域的探索与反思,展现出了独特的人文情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佛窟寺》是宋代诗人马之纯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佛窟寺的宁静祥和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佛教的崇敬之情。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马之纯深厚的佛学修养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创作这首诗时,马之纯正处于他人生的低谷期。他在科场上屡试不第,仕途不顺,这使得他对人生有了深刻的反思。在这个时期,他接触到了佛教,开始关注禅宗哲学,并对佛教教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在他的诗歌作品中,我们时常可以看到对禅宗哲理的探讨和对人生哲理的领悟。
当时,宋代社会盛行佛教文化,许多文人士大夫都喜欢与僧侣交往,探讨佛学。马之纯也不例外,他与当时的著名禅师、文人士大夫都有往来,并积极参与佛教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丰富了知识,拓宽了视野,还提高了文学素养。这些都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