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断碑

标题包含
断碑
百尺丰碑立路南,尽停车马试来看。 不知神道是谁墓,为问康王何代官。 初谓流传须永永,安知磨灭已漫漫。 姓名不足标青史,休把将来碇石看。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百尺高的丰碑立在道路南侧,吸引了众多车马来此驻足观看。 不清楚这座神道是为谁建的墓,也无法打听这位康王是哪朝的官员。 最初以为这样的传说会永远流传下去,谁知已经被磨灭得模糊不清了。 这些人的名字不足以记载在青史之上,所以不必过于在意他们的身后之事。
去完善
释义
1. 路南:路南侧;这里指道路旁。 2. 神道:墓前纪念死者的道路。 3. 康王:可能指的是周康王。他是西周时期的君主,生活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康王在位期间,国家稳定,人民生活富裕。 4. 何代官:哪个朝代的官员。这里可能是指周康王的墓碑,因为上面提到了“神道”和“康王”。 5. 流传:传播,广泛流传。 6. 磨灭:磨损,消耗。这里指墓碑因年代久远而损坏。 7. 青史:古代史书;这里指史册。 8. 休把将来碇石看:这句诗的意思是,不要过分看重那些在历史中不被重视的人或事。
去完善
赏析
《断碑》是南宋诗人马之纯创作的一首描绘丰碑的诗。诗人以生动的笔触和深沉的思考,通过对一座立于路旁的百尺丰碑的描述,引发出对于历史、人生及永恒问题的思考。 首联“百尺丰碑立路南,尽停车马试来看”写的是丰碑立于路边,吸引众多车马停驻观看。这两句诗奠定了全诗的基调,显示出诗人对于古迹的浓厚兴趣以及对于历史的敬畏之情。 颔联“不知神道是谁墓,为问康王何代官”表达出诗人对这座墓碑所纪念的人物的好奇之心。他并不了解这位神道是谁的陵墓,也不知道这个康王是哪朝的官员。这些问题激发了读者对于历史的探索欲望。 颈联“初谓流传须永永,安知磨灭已漫漫”则是对历史的感慨。诗人认为,最初可能希望这些事迹能够永远流传下去,然而实际情况却是时光流逝,磨灭之事在所难免。这两句诗流露出诗人对于历史的无奈与感叹。 尾联“姓名不足标青史,休把将来碇石看”则是诗人对于自己的告诫,他提醒自己要看清现实,不要过于看重名利。因为即使是历史上那些声名显赫的人,他们的名字也未必能载入史册,所以不要因为未来的事情而过于忧虑。 总之,《断碑》这首诗通过描绘一座古老的墓碑,引导读者思考历史、人生与永恒的问题。诗人以深沉的目光看待世事,展现出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断碑》是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马之纯创作的一首咏史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1187年,正值南宋孝宗淳熙十四年。当时南宋偏安江南一隅,朝廷内部党争不断,社会矛盾激化,民族矛盾尖锐。马之纯身处于这一时期,对于国家的前途命运深感忧虑。 在个人经历方面,马之纯曾担任过太学博士、国子监司业等职务,但仕途并不顺利。他曾因为直言进谏而遭到排挤,被贬为地方官。这种人生际遇使他对历史的反思更为深刻,对现实的关注更加敏感。 在时代背景方面,南宋时期,中原地区长期受到金人的侵略和压迫,民族矛盾异常尖锐。与此同时,南宋朝廷内部的党派斗争也愈演愈烈,政治腐败日益严重。这种时代背景使得马之纯对于历史的反思和对现实的关切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断碑》这首诗中,马之纯通过对汉唐盛世的回顾,表达了对国家繁荣的向往。同时,通过对汉唐衰败原因的剖析,警示当朝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警惕政治腐败,加强民族团结,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这首诗充分展示了他作为一名士人对于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