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新亭三首

标题包含
新亭三首
忆昔诸贤扶晋室,冠盖多于此云集。 坐中翻作儿女悲,世换人非但陈迹。 我来正值三月春,花落鸟啼春寂寂。 江河虽异事略同,同景不殊今视昔。 磨灭英雄得丧多,山重水复无终极。 安能郁郁老江左,尅复神州当勠力。 未论重见管夷吾,只今谁为楚囚泣。 徒倚令人三叹息,徒倚令人泪横臆。 狄夷相残春又春,时乎时乎难再得。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回想往昔众多贤者扶持东晋朝廷,那时候的贤才俊杰云集于此。 然而世事变换,人事已非,只剩下空留的陈迹。 我来到的时候正是阳春三月,花朵凋零,鸟儿啼鸣,春天显得格外寂静。 虽然江河各不同,但其相似之处仍然明显,今天的景象和过去几乎一样。 历经沧桑的英雄们得失无常,重重山水的尽头似乎没有终点。 怎能就这样沉闷地老去在江东地区?我们应该齐心协力收复中原。 暂且不论能否再次见到管夷吾那样的贤才,如今有谁曾为楚国遭遇流泪? 此事让人三次叹息,泪水不禁纵横于胸怀。 外族相互争斗如同四季更替,时机一旦错过就难以再来。
去完善
释义
《新亭三首》是宋代诗人马之纯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以下是注释: 1. 忆昔诸贤扶晋室:晋室,指东晋政权。这句诗是说回想当年许多贤能之士扶持东晋政权。 2. 冠盖多于此云集:冠盖,指的是官员的帽子和车盖;云集,形容很多人聚集在一起。这句描绘了当时许多官员聚集在新亭的盛况。 3. 坐中翻作儿女悲:坐中,指在座的人;儿女悲,指因个人遭遇而引起的悲伤。这句表示在座的人忽然之间都因为个人的遭遇而感到悲伤。 4. 世换人非但陈迹:世换,指世事变幻;人非,出自《诗经·小雅·采薇》中的“人言可信,我言非也”,意为人的说法不一定可靠;陈迹,指过去的事情。这句表达了世事变幻无常,过去的痕迹已经模糊不清。 5. 我来正值三月春:这句表示诗人来到新亭时正好是阳春三月。 6. 花落鸟啼春寂寂:花落,指花瓣凋谢;鸟啼,指鸟儿啼鸣;寂寂,指寂静无声。这句描绘了春天花朵凋谢、鸟儿啼鸣的寂静景象。 7. 江河虽异事略同:江河,这里泛指不同的地区或国家;异,指不同;事略同,指事情的经过大致相同。这句表示虽然地区和国家的差异很大,但事情的经过往往相似。 8. 同景不殊今视昔:同景,指同样的情景;不殊,指没有什么不同;今视昔,指现在看过去。这句表示现在的情景与过去的并没有什么不同。 9. 磨灭英雄得丧多:磨灭,指消磨、消耗;英雄,指杰出的人物;得丧多,指得到和失去的东西很多。这句表示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英雄人物的功绩和名声都已消失。 10. 山重水复无终极:山重水复,指山峦重叠、水流迂回;无终极,指没有尽头。这句表示山水连绵不断,没有尽头。 11. 安能郁郁老江左:安能,即怎能;郁郁,指忧闷的样子;老江左,指在东晋政权下度过晚年。这句表示诗人怎能忍受在东晋政权下度过忧郁的晚年。 12. 尅复神州当勠力:尅复,即收复;神州,指中国;勠力,指共同努力。这句表示应该齐心协力收复中国的失地。 13. 未论重见管夷吾:未论,即不必说;重见,指再次见到;管夷吾,即管仲,春秋时期齐国的名臣。这句表示不必说能够再次见到像管仲这样的贤能之士。 14. 只今谁为楚囚泣:只今,即如今;楚囚,指楚国被俘的将领钟仪;泣,指哭泣。这句表示如今又有谁在为国家的不幸而哭泣呢? 15. 徒倚令人三叹息:徒倚,指无所依靠;令人,即让人;三叹息,指多次叹息。这句表示无所依靠的现状让人感到多次叹息。 16. 徒倚令人泪横臆:泪横臆,指眼泪纵横流淌。这句表示无所依靠的现状让人感到眼泪纵横流淌。 17. 狄夷相残春又春:狄夷,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相残,指互相伤害;春又春,指年复一年。这句表示外族互相伤害的现象年复一年地出现。 18. 时乎时乎难再得:时乎,即时机啊;难再得,指很难再次遇到。这句表示好的时机很难再次遇到。
去完善
赏析
《新亭三首》是宋朝诗人马之纯创作的一组诗。这组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忆,表达了对家国命运的忧虑和呼唤人们共同努力的强烈愿望。 第一首诗以回忆历史开篇,通过描绘魏晋时期众多贤能之士聚集在新亭的场景,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景象。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已成陈迹,如今的场景与当年已大不相同。诗人借此表达了世事变迁、英雄消逝的感慨。 第二首诗描述了诗人来到新亭时所见的春天景象,即“花落鸟啼春寂寂”。虽然时光荏苒,江山依旧,但人事已非,当年的盛况已经不复存在。诗人通过对比历史与现代,表达了对于家国命运的担忧和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 第三首诗则进一步探讨了英雄辈出的历史现象,以及朝代更迭带来的痛苦。诗人认为,国家复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而非仅仅依靠个别人物的力量。同时,他也呼吁人们在面对外敌侵略时要团结一心,共同抵抗。 整组诗语言优美,情感深沉,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的深刻反思以及对现实的关注和忧虑。通过对新亭的描绘,诗人展示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家国情怀,同时也流露出对家国命运的关注和对民族团结的呼唤。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新亭三首》是宋代诗人马之纯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1175年左右,即南宋时期。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马之纯正处于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他自幼勤奋好学,成年后进入官场,担任了多地的知州、通判等职务。然而,由于宋朝政治腐败、官场黑暗,他的仕途并不顺利。他曾多次上疏谏诤,批评时政,却遭到权臣的排挤和打压。这使得他对现实产生了强烈的愤懑和不平。 在这段时间里,马之纯不仅关注个人命运的沉浮,更关心国家的命运。当时,南宋政权偏安江南一隅,中原失陷于金人手中,国家形势危急。他痛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于是写下了《新亭三首》等诗篇,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族精神的呼唤。 总的来说,《新亭三首》的创作背景是南宋时期,诗人在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的交织中,通过对历史的反思和对现实的批判,表达了对民族精神的呼唤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