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
九华境上曾亲历,五老峰前亦屡过。
不似三山殊媚好,何须千仞极嵯峩。
翠围宛似屏间画,绿折全如水上波。
况与沧江苦相近,见来心眼定如何。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曾在九华山中亲身经历过,也在五老峰前多次探访过。不同于其他三座秀美的山峰,不需要攀登到千仞之高也能欣赏到壮观的景象。四周的绿色环绕仿佛是屏风上的山水画,起伏的绿意就像水面的波纹一样。更何况这里紧邻着江水,亲眼见到这里的景色,心里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三山:指福建武夷山的三座山峰,即第一曲的回龙峰、第二曲的大藏峰、第三曲的天柱峰。
2. 九华境:指的是安徽省池州市境内的九华山,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3. 五老峰: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东南面,为庐山主峰,因形似五位老人而得名。
4. 殊媚好:特别美好。
5. 何须:何必需要。
6. 千仞:形容极高或极深。
7. 嵯峩:山峰高峻的样子。
8. 翠围:翠绿的山峦围绕。
9. 宛似:好像,仿佛。
10. 绿折:绿色植物的波纹状摆动。
11. 沧江:辽阔的江水,这里指长江。
12. 定如何:一定非常震撼。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三山》,所描绘的是诗人马之纯游历山水时所见到的壮美景色。开篇作者用“九华境上”和“五老峰前”这些知名的景点,突显了自己经历丰富的旅行家身份。
接下来的诗句中,作者赞美了“三山”的独特魅力,并在对比之中强调其魅力在于其柔美而非高峻。第三句的“殊媚好”表达了这种美的特殊性,同时也寓含了作者对此地的钟爱与珍视。
接下来的两句是诗中的名句,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三山的景色,仿佛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展现在读者面前:绿色的植被围绕山峰,如同屏风上的画面;水流在绿色的山脚下曲折流淌,犹如水面上荡漾的波纹。
最后的两句,诗人表达了他对于自己眼前的美景的喜悦心情。他提到自己正站在江边,目睹着三山的美景,内心感到宁静而满足。这里运用了一个设问句,引发了读者的共鸣,让人不禁想象如果身处其境地会有何种感受。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三山》是宋代诗人马之纯的一首描绘山水风光的佳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时期,大约在公元1189年至1264年之间。
在这个时期,马之纯生活在南渡后的南宋,由于金兵的入侵,中原地区的经济和文化遭受了严重的破坏。然而,南宋的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却因为其独特的地理优势,成为了文人墨客们聚集的地方。在这样的背景下,马之纯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景。
马之纯在当时是一位颇有成就的文学家,他的诗才横溢,作品丰富多样。他的诗歌以描绘自然风光为主,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间疾苦的关怀。在《三山》这首诗歌中,他以“三山”为背景,通过对山水的细腻描绘,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