栅塘
六朝何处立都城,十里秦淮城外行。
上设浮航如道路,外施行马似屯营。
关防直可防津渡,缓急徒能御盗兵。
非是后来谋改筑,如何今日作陪京。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六朝曾在哪里建都?绵延十里的秦淮河在城外流淌。河上设有浮动桥梁供人们行走,如同宽阔的道路;河岸两旁则是密集的马车通行,犹如军事营地一般秩序井然。关卡和防御设施严密,不仅可以防止偷渡,还能应对紧急情况下的盗贼和敌军侵犯。这些并非是因为后来的规划改建,否则怎么能成为现在的陪都呢?
去完善
释义
1. 六朝:指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都建都于南京。
2. 秦淮:秦淮河,流经南京市的一段称为“十里秦淮”,河两岸为古代繁华地区。
3. 浮航:即浮桥,用船或浮筒相连而成的桥梁。
4. 屯营:军队驻扎的地方。
5. 关防:边防关卡。
6. 陪京:陪都,指与首都地位相等的城池。
去完善
赏析
《栅塘》是南宋诗人马之纯所写的一首描绘南京古都秦淮河的诗。诗人在首联以“六朝何处立都城”提出问题,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向古都南京,紧接着通过“十里秦淮城外行”勾勒出一幅画面:繁华的秦淮河水道贯穿古都南京,向远方流淌。
在颔联中,诗人通过对比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当时的情形:水上浮航如同陆地道路一般繁忙,岸边士兵骑马巡查犹如屯守营地。诗人以此表达出南京地区的水陆交通发达与军事防御严密。
颈联“关防直可防津渡,缓急徒能御盗兵”则着重强调护城河的重要性,既可以防止敌人乘船偷渡,又能缓冲紧急事态和防御盗贼侵犯。尽管措辞严肃,但依然充满了诗意。
尾联“非是后来谋改筑,如何今日作陪京”巧妙呼应了开篇的问题,暗示如若不是后来的改建,南京可能早已失去作为陪都的地位。马之纯此诗既展示了他对古代城市地理、军事设施的了解,又表达了对此地历史变迁的深思。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栅塘》是南宋诗人马之纯的一首描绘乡村风光的诗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12世纪中期,即南宋时期。这个时期的诗人们普遍关注民生和社会现实,因此马之纯在《栅塘》中通过描绘乡村美景,表达了对宁静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农民的关爱。
在创作这首诗歌的时候,马之纯正处于他的人生低谷期。他曾担任临安府学教授,但因与权臣韩侂胄政见不合而被贬谪回乡。这段经历使得他对民间疾苦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对国家的政治状况产生了忧虑。这种情感在他的一些诗歌中得到体现,如《栅塘》中描绘的乡村景象,实际上是对民生疾苦的委婉表达。
与此同时,南宋时期的中国正处于社会动荡和经济发展的阶段。一方面,由于北方金国的侵略,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农民生活困苦;另一方面,南方地区相对安定,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诗人马之纯通过《栅塘》表达了其对民生和乡村发展的关切之情,以及对国家统一的期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