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渎
直渎如何计得工,长江虽远欲相通。
比尝开凿不胜苦,已复淤填还似空。
闻鬼夜中皆有语,弃泥江里解成功。
有司号令才依此,衮衮波流渐向东。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要怎样计算才能打通直渎,尽管长江遥远仍想与它相连。
尝试过开凿却痛苦不堪,已经淤塞的地方又变成了空谈。
听说夜里鬼魅都在议论,把泥土丢弃在江中便能取得成功。
官员们发布命令完全依靠此法,波涛滚滚流向东方。
去完善
释义
1. 直渎:指一条河流的名称,具体位置不详。
2. 如何:怎么样。
3. 计得工:考虑得到工程。
4. 虽远:即使距离遥远。
5. 欲相通:也要想办法连通。
6. 比尝:过去曾经尝试。
7. 开凿:挖掘河道。
8. 不胜苦:非常辛苦。
9. 已复:已经再次。
10. 淤填:淤积填塞。
11. 解成功:表示疏通河道取得成功。
12. 有司:古代朝廷各官署的长官。这里可能指的是负责河道的官员。
13. 号令:发布命令。
14. 才依此:仅凭这个。
15. 衮衮:水涌流貌。
去完善
赏析
《直渎》是南宋诗人马之纯的一首描绘水利工程的诗篇。全诗通过描述直渎的修建过程和效果,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和聪明才智的赞美。同时,也暗示了政府的决策在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首联“直渎如何计得工,长江虽远欲相通。”以设问的方式提出了直渎工程的目的和要求:虽然长江距离遥远,但要通过直渎实现相互沟通。表达了诗人对水利工程的重视和期待。
颔联“比尝开凿不胜苦,已复淤填还似空。”描述了工程建设过程中的艰辛和努力。尽管开凿过程中充满了困苦,但是一旦完工,淤积的泥沙就会被冲走,工程的效果就显现出来。表现了劳动人民坚韧不拔的精神和付出的巨大努力。
颈联“闻鬼夜中皆有语,弃泥江里解成功。”这句通过想象的手法,写出了人们对于工程效果的乐观期待。即使是在夜晚,也能听到人们对工程成功的议论;而废弃的泥沙被抛入江中,象征着工程的胜利完成。这种写法使诗歌更具生动性和形象感。
尾联“有司号令才依此,衮衮波流渐向东。”指出政府的支持和决策在水利工程中的关键作用。只有依靠政府的命令和指导,才能使滔滔江水按照预设的方向流动。这也反映了诗人对国家治理和社会秩序的关切。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叙述直渎的建设过程,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敬仰和对国家治理的关注。同时也传达出诗人对于工程建设的坚定信念和乐观态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直渎》是宋代诗人马之纯所创作的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宋朝(960-1279年)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科技发展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马之纯作为一个文人学者,他的人生际遇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他在文学、历史等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曾担任过地方官员,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贡献。然而,他也遭受了官场中的挫折和压迫,这使得他的作品往往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世界的向往。
在马之纯所处的时代,宋朝正处于内外交困的局面。对内,统治者实行严格的儒家思想教育,强调礼教和忠诚,但对百姓的生活困境却漠不关心;对外,北方的辽金等国不断侵扰边境,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这种时代背景使得马之纯等文人在创作时,既感慨于自然的壮丽景色,又忧虑于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生活。
在这首诗《直渎》中,马之纯通过对直渎山水景观的描绘,表达了他的忧国忧民之情。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河流、山峦、树木等自然景观,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力量。同时,他也将自己的思绪投射到这些景象中,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这首诗歌既是马之纯个人的心灵写照,也是当时社会环境的真实反映。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