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冶亭
旧时只说东西冶,今日转为长短亭。
无奈梅花临水白,可堪柳色向人青。
十分潋滟苦难把,三叠凄凉谁忍听。
不道离愁堆满屋,往来车马放教停。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曾经言说冶炼分东西,如今已变成长短亭。
看着河边的梅花洁白如雪,柳色呈现一片新绿。
波光粼粼的美景无法尽揽,三叠泉声的凄凉又怎能忍受聆听?
未曾料到别离的哀愁如此沉重,来来往往的车马声也让人心头难过。
去完善
释义
1. 东冶亭:地点名,位于古时的东冶地区。
2. 东西冶:古代对冶炼金属技艺的称呼,这里指代冶炼重地。
3. 长短亭:古代供行人休息的地方,分为长亭和短亭。
4. 梅花临水白:形容梅花临水的美景,借以表达内心的喜悦之情。
5. 可堪:意思是能够忍受、承受。
6. 柳色向人青:描述柳树生长的嫩绿颜色,寓意春意盎然。
7. 十分潋滟:形容湖水波光粼粼的美丽景色。
8. 三叠凄凉:表示乐曲的曲调低沉忧伤。
9. 不道离愁:表达出离别之苦无法言说。
10. 往来车马:意指过路的车马人群,隐喻人生的离别聚散。
去完善
赏析
《东冶亭》是一首描绘离别场景的诗,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对人物心理的刻画,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不舍之情。在这首诗中,马之纯运用了许多富有象征意义的景物,如梅花、柳树、湖水和车马等,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生动的离别画面。
首先,诗人通过“旧时只说东西冶,今日转为长短亭”的对比,表达了世事变迁的感慨。“东冶亭”在古代是供行人休息的地方,如今却变成了人们送别的场所。这种变化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人生无常的哲理。
接着,诗人用“无奈梅花临水白,可堪柳色向人青”描绘了离别时的景色。梅花象征着纯洁和高尚,而柳树则代表着别离和伤感。诗人通过这两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景物,表达了离别时的不舍之情。同时,“水白”和“柳色青”也表现了春天的景象,使得这首诗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在诗歌的后半部分,诗人进一步抒发了离别的哀愁。“十分潋滟苦难把,三叠凄凉谁忍听”是说湖泊的波光粼粼让人难以把握,而柳絮的飞舞则让人倍感凄凉。这些景象都加强了离别的悲伤氛围。最后,诗人以“不道离愁堆满屋,往来车马放教停”收尾,表达了对离别的无奈和对友情的珍视。
总之,《东冶亭》这首诗歌以其优美的文字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诗人对离别情感的深刻理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东冶亭》是南宋诗人马之纯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宋宁宗嘉定年间(1208-1224年),正值南宋中叶,国家内外交困,战乱不断。马之纯作为当时的一位文人,对国家的命运和百姓的苦难深感忧虑。
在这个时期,马之纯的生活并不如意,他屡试不第,仕途坎坷。他曾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取得成功,这使得他对功名产生了一定的厌倦。尽管如此,他仍然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希望通过自己的诗歌作品来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关切。
与此同时,南宋时期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北方金国的威胁使得南宋朝廷面临巨大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南宋士人普遍关注国家安危,关心民生疾苦。马之纯也不例外,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百姓生活的同情。
在《东冶亭》一诗中,马之纯以冷静的笔触描绘了东冶亭的荒凉景象,表达了对战乱时代的感慨。同时,他也借这首诗表达了对自己人生际遇的无奈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通过对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马之纯的情感和思想,以及他在那个时代所承担的责任和使命。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