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航
秦淮二十四浮航,何似高高虹作梁。
恐有兵戎来暮夜,可除扳索当城隍。
淮深尚欲横鞭渡,河广犹将一苇杭。
好是维持令有道,却将夷狄守封疆。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秦淮河上的二十四艘浮船,哪里比得上那高高的彩虹作为桥梁。
担心在夜幕时分有兵戎冲突来临,只有紧握绳索以城墙保卫自己。
淮河的水还深所以需要挥动马鞭才能渡河,河水宽广但用一片芦苇也可以航行。
好在有秩序维护令使民众得以安居乐业,让边境地区的人民共同守护国土。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秦淮:水名,源自中国江苏省南京市。在古代,秦淮地区是中国繁华的文化商业区,有许多著名诗人的作品描述过此处的风光。
2. 二十四浮航:指古代南京秦淮河上的二十四座浮桥。
3. 虹作梁:指用虹作为桥梁,比喻极美的事物或梦想中的场景。
4. 兵戎:军队,这里可以理解为战乱或敌情。
5. 暮夜:黄昏时分,夜晚开始的时候。
6. 扳索:拉紧绳子,这里可以理解为提高警惕,随时准备应对危机。
7. 城隍:中国民间信仰的城市保护神,这里用来形象地表达警惕敌人,保卫城市的心情。
8. 淮深尚欲横鞭渡:此处形容淮河的水深很大,骑马横渡比较困难。
9. 河广犹将一苇杭:形容黄河的广阔,虽然宽广但仍有苇草可以供人航行。
10. 好是维持令有道:意思是保持良好的秩序需要有良好的政策和管理。
11. 夷狄:古代对少数民族的称谓,这里表示外国侵略者。
12. 封疆:国家疆界,这里代表国家的领土安全。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名为《二十四航》,以秦淮的二十四艘浮航(即船)为象征,通过描绘古人乘船出行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军事防御和民族精神的思考。
“秦淮二十四浮航,何似高高虹作梁。”这句中,诗人以秦淮的二十四艘浮航开篇,形象地描述了船只在水面上行驶的情景,并通过比喻将船只比作高高的彩虹,赋予诗歌浓厚的色彩感。
“恐有兵戎来暮夜,可除扳索当城隍。”这两句则是诗人的忧虑与设想:担心战争会在夜间突然爆发,那么及时解除缆绳、准备好战斗就成了关键。这里将拆除缆绳的行为比作向城隍神求助,体现了诗人强烈的忧患意识。
“淮深尚欲横鞭渡,河广犹将一苇杭。”这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坚定的信念:无论江河多么深广,只要大家齐心协力,一定能够在困境中找到出路。这里的“横鞭渡”和“一苇杭”都是成语典故,分别寓意克服困难与勇往直前。
“好是维持令有道,却将夷狄守封疆。”最后两句则以赞美结束全诗:最好的方法是要遵循正义之道,捍卫国家边境,抵御外敌入侵。这里提到的“夷狄”是指古代对中国边境地区侵扰的外族势力,诗人希望全国人民共同坚守国土,表现出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民族的热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