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苦之,坡洒然不倦。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惟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 且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即如《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反覆诵观,可欣可泣,在此数段耳。若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非没分晓的钝汉!更有小说家言,各种传奇恶曲,及打油诗词,亦复寓目不忘,如破烂厨柜,臭油坏酱悉贮其中,其龌龊亦耐不得。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擅长阅读快速过目不忘的人,其实并没有什么大用。就像看着马戏团里眼花缭乱的表演,看过就过了,对我来说什么意义呢?古今之中,有谁比得上孔子的过目不忘呢?他读《易经》读到编竹简的绳子都断了三次,也不知道翻阅了多少遍,其中的深奥道理越探索越深刻,越钻研越深入,越学习就越觉得知识无边无际。即使是天生聪明智慧的人,也不能停止努力学习和实践。苏东坡虽然看书只过一遍,但在翰林院读书时,整夜背诵《阿房宫赋》,一直不倦。难道是因为看过就能记住,然后就完成了吗?只有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这样的人,一生只读一次书,也没有留下什么好文章。
而且,过目不忘的能力也有它的局限性,比如像《史记》这样的书,一百三十篇文章里,以《项羽本纪》最好,而在《项羽本纪》中,最好的又是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这几部分。反复阅读和观看,让人欣喜又感伤,都在这些篇章里了。如果一部《史记》,每一篇都要读,每一个字都要记,那岂不是太过分了!还有一些小说家的作品,各种传奇故事和粗俗的诗句,也能看过不忘,就像破旧的厨房橱柜,里面的坏油脏酱都储存着,真是太恶心了。

去完善
释义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是清代文人郑燮给弟弟的家信。在信中,郑燮针对"过目成诵"这个能力进行了论述,提醒弟弟不要过分追求这种记忆力,而要用心去理解书中的精华,并引导读者要有选择地阅读经典作品。以下是相应的词句注释:
1.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这句意味着读书时只注重强记而不注重理解和思考是最没有用的。
2. 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这里形容看书时只顾得匆忙看一遍,内心并没有真正的领会和理解。
3. 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这句话表示从古至今过目成诵的人当中,没有人能像孔子那样深入理解了书籍的内涵。
4. 读《易》至韦编三绝:这里讲的是孔子读书的故事,他研读《周易》时常翻到书绳断裂的地步,用以说明他研读之认真。
5. 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这是讲苏轼读书的故事,他在翰林院夜读《阿房宫赋》直至凌晨四点,表现出他对书的热爱和深入研究的态度。
6. 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这三位都是历史上的文人,他们读书从不重复阅读,所以没有留下很多佳作。
7. 《史记》:司马迁所著的历史典籍,共130篇。
8. 《项羽本纪》:《史记》中的篇章,描述了项羽的一生事迹。
9. 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这些都是《项羽本纪》中的重要事件,展现出项羽的一生波折。
10. 小说家言:指古代的小说作品。
11. 传奇恶曲:指的是一些情节离奇、低劣的文学作品。
希望以上的词句注释能对你有所帮助。

去完善
赏析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是清朝文人郑燮写给弟弟的一封信,主要谈论了对读书的态度和方法。
信中首先批评了“过目成诵”的学习方法,认为这种方法过于表面化,无法深入理解书中的精微之处。作者以孔子为例,强调应该反复阅读,不断钻研,才能真正领悟书中的内涵。同时,信中还提到了苏东坡等人的读书经历,指出他们并非“过目成诵”,而是通过多次阅读和刻苦努力,才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此外,信中还批评了那些不分良莠,统统背诵的人,认为这样会导致思维混乱,无法真正领略到好书的价值。作者以《史记》中的《项羽本纪》为例,指出应该精读其中的精彩部分,而不是整部通读。最后,作者提醒弟弟要分清主次,选择有益的书籍进行阅读,避免沉迷在小说、传奇等无益的作品中。
整体来看,这封信表达了一种深刻的读书观,强调读书要有选择性,要注重理解和思考,而非死记硬背。这种观点对于我们今天的阅读和学习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是清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郑燮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清朝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正值清王朝的鼎盛时期。在这个时期,郑燮曾任山东潍县知县,他关心民生,勤政廉洁,深受百姓爱戴。然而,他在官场上却遭受排挤,这使他深感官场黑暗,对现实社会产生了深深的忧虑。
在诗中,郑燮以“墨水”为喻,表达了对胞弟郑墨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反映出他对当时官场腐败、民间疾苦的关注。这首诗不仅是郑燮个人情感的表达,更是他作为文人志士对社会现实的深深关切。在那个时代,像郑燮这样有良知的官员并不多见,他的诗篇成为了那个时代的见证,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