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再访岑金纪不遇
江路桑麻尽,微灯见夜村。独从疏雨里,重叩小柴门。何事先生去,空留童子言。滩声与归棹,只恐太伤魂。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江边桑麻已尽,夜村灯火微弱可见。我独自冒着细雨,再次敲响那扇小柴门。究竟什么原因让那位先生离去,只留下孩童的声音?河边的声音和归来的船桨声,只怕会让我过于感伤。
去完善
释义
【词句注释】
1. 九江:指江西省九江市。
2. 再访:再次探访。
3. 岑金纪:应为人名,但具体所指不详。可能是一位隐士或者文人墨客。
4. 不遇:没有遇到。
5. 江路:江边的路。
6. 桑麻:指桑树和麻树,此处代指田园风光。
7. 微灯:微弱的光亮,这里指夜间的灯火。
8. 夜村:夜晚的村庄。
9. 独从:独自一人行走。
10. 疏雨:稀疏的雨点。
11. 重叩:再次敲门。
12. 小柴门:简陋的柴门。
13. 何事:为何。
14. 先生:尊称,这里指岑金纪。
15. 童子:小孩,这里指看门人。
16. 言:回答。
17. 滩声:江水的声音。
18. 归棹:归舟,回家的船。
19. 只恐:恐怕。
20. 太伤魂:过于悲伤。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探访朋友未果的情景,诗中通过细致的描绘,表达了诗人的失望和无奈。“江路桑麻尽,微灯见夜村”两句展现了江边的宁静氛围,暗示了诗人寻访朋友的决心;而“独从疏雨里,重叩小柴门”则描述了诗人多次尝试寻找却未能如愿的心情。接下来的“何事先生去,空留童子言”表达了对朋友的挂念和对无法见到他的遗憾。最后两句“滩声与归棹,只恐太伤魂”则是诗人以景抒情,通过描写江水、声音等自然景物,表现了他此刻的心境。整首诗情感真挚,寓意深远,体现出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和对自己的感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九江再访岑金纪不遇》是清代诗人何绛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发生在清朝顺治年间(1644年-1661年),正值战乱平定、国家初定的时期。在这段时间里,社会相对稳定,经济逐渐复苏,文化事业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
在这个背景下,何绛作为一位文人,有着丰富的社会经历和人文情怀。他曾在江南一带游历,结识了许多文人墨客,其中就包括岑金纪。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何绛在九江寻访岑金纪时未能如愿相遇。于是,他将这次寻访的经历和感受化为笔墨,创作了这首诗歌。
在这首诗中,何绛表达了与友人岑金纪的深厚友情,以及对他在战乱后失去联系的担忧。同时,通过描绘九江的美景,展现出诗人对安定生活的向往和对友情的珍视。这首诗既有对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有对国家繁荣昌盛的期盼,反映了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氛围和社会风貌。
去完善
相关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