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夜园亭纳凉
南园有凉气,移席散余情。
新月隠修竹,清风开小亭。
水骨静香汗,霜纨扑乱萤。
忽然微雨至,爽籁拂簷楹。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南园里有一股凉爽的气息,我们移动座位来散发多余的感情。
新月隐藏在了竹林后面,清新的风吹开了小亭子。
水面的骨头安静地散发着香气,汗珠扑腾着萤火虫。
突然下起了微微的小雨,爽朗的声音抚摸着屋檐和柱子。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南园:泛指古代的园林,这里可能是指南方的某个花园或庭院。
2. 凉气:清凉的气息。
3. 移席:迁移座位。
4. 散余情:消散剩余的激情或者情感。
5. 新月:农历每月初出的月亮。
6. 修竹:茂密高大的竹子。
7. 清风:微风。
8. 开:打开,这里可以理解为展示出。
9. 水骨静香汗:形容清凉如水的感觉使人如同出了汗一样。
10. 霜纨:洁白如霜的丝绢。
11. 扑乱萤:拍打乱飞的萤火虫。
12. 忽然:突然间。
13. 微雨:小雨。
14. 爽籁:形容声音清脆,宛如风吹过竹子发出的响声。
15. 拂簷楹:轻轻吹拂屋檐下的柱子。
去完善
赏析
《夏夜园亭纳凉》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夏夜在园亭中纳凉的情景。开篇两句“南园有凉气,移席散余情”,表现了诗人感受到的凉爽气息,以及随之而来的轻松愉悦的心情。接着,诗人在“新月隐修竹,清风开小亭”这两句中,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月光下竹林的神秘之美和微风中小亭的静谧之景。
在接下来的两句“水骨静香汗,霜纨扑乱萤”中,诗人以动写静,通过描述“扑乱萤”这一动作,使读者仿佛看到了萤火虫在夜色中飞舞的画面。同时,“水骨静香汗”一句则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在夏夜纳凉时感受到的清凉与舒适。
最后两句“忽然微雨至,爽籁拂檐楹”,描绘了突然降临的小雨,使得夜晚的空气更加清新宜人。而“爽籁拂檐楹”一句中的“爽籁”,既指风吹动的声音,也暗示了诗人此时心境的清爽。整首诗通过对夏日夜晚景色、气味的细腻描绘,以及诗人心情的变化,展现了一幅宁静、美丽的夏夜图景。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夏夜园亭纳凉》是南宋著名女词人张玉娘(约1169年-1242年)所作。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淳祐年间,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在这样复杂的社会背景下,诗人以独特的视角,描绘了夏日夜晚纳凉的情景,表达了她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苦短的感慨。
张玉娘出身名门,自幼才华横溢,受到良好教育。然而,她的命运却颇为坎坷,年仅二十岁就失去了双亲,之后的生活充满了波折。尽管如此,她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感悟。在她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对于亲情、友情和爱情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深热爱。
在南宋时期,随着金兵的不断侵扰,国家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文人墨客纷纷投身抗金事业,如辛弃疾、陆游等。张玉娘虽然是一位女性,但她同样关注国家兴亡,在她的诗中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和对民族英雄的敬仰。例如在《赠别韩无咎尚书》一诗中,她写道:“壮士挽弓当勇士,男儿立志在功名”,充分表现了她豪放的英雄气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