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至桐柏山
此山即蓬莱,其下通弱水。
万里奏上帝,一岳留仙史。
逍遥丹霞上,出没流精里。
夜子鹤又叫,月晕风欲起。
自从西磵去,复见东峰峙。
松施神农萝,石护尧时髓。
无中犹有象,玄外更无旨。
略闻赤松道,浩劫不可纪。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座山就是传说中的蓬莱仙境,山下流淌着神秘的弱水河。
无数英勇豪杰跋山涉水,攀登高峰,一心祈求能够面见天神。这座山脉在仙史中留下了辉煌的篇章。
登山之人自由驰骋在这座山上,如同遨游在流光溢彩的神话世界中。夜晚时分,仙鹤在月色中啼鸣,风欲吹拂,云彩汇聚,恍若仙境重现。
自从我离开那个美丽的西涧,又看见了东边的山峰矗立。那里的松树蔓延如神农草藤,石头坚守着像尧舜时代那样的传统。
在这个世界里,虚虚实实难以明辨,但背后却隐藏着无尽的奥妙。听说了赤松子的修仙之道,感受到那浩大无边的气韵。
去完善
释义
1. 蓬莱:古代传说中的神山名,常泛指仙境。
2. 弱水:传说中的一条河,只浮不起鹅毛。
3. 万里:表距离远,这里可能指代作者离皇帝统治之地遥远。
4. 一岳:桐柏山,中国五大名山之一,因多产桐树和柏树而得名。
5. 仙史:与神仙相关的历史记载或传说。
6. 丹霞:比喻绚丽多彩的云彩。
7. 流精:指流动的星云。
8. 夜子鹤又叫:暗含鹤在夜晚啼鸣,引人遐思。
9. 月晕:月亮周围出现的光环,常见于刮风的天气。
10. 西磵:位于桐柏山的西涧。
11. 东峰:位于桐柏山的东峰。
12. 松施神农萝:表达了山中松树的繁茂景象,施是伸展之意。
13. 石护尧时髓:描述了山石守护着尧时的遗骨。
14. 无中犹有象:指出象无形,意指仙境的神秘性。
15. 玄外:指玄妙之外的事物,表达深奥难测的境界。
16. 无旨:没有明确的含义或指向,暗示仙境之神秘。
17. 略闻赤松道:提到了神话中的赤松子,表示对仙境有所了解。
18. 浩劫:非常漫长的岁月。
19. 不可纪:无法用时间来衡量。
去完善
赏析
这首《再至桐柏山》是高似孙游历桐柏山时的感怀之作。诗人首先以蓬莱仙境比拟桐柏山,借神话传说中的弱水、蓬莱仙境表达自己对桐柏山的神秘感和敬仰之情。随后,诗人又强调了桐柏山在历史上留下的丰厚文化积淀,象征着崇高的地位。
接下来,诗人描述了自己在丹霞之上逍遥行游的情景,以及山中流精洞的神秘景象。这里的“夜子鹤又叫”形象地描绘出夜晚桐柏山的寂静与神秘氛围,而“月晕风欲起”则暗示了自然界的瞬息万变。
随后,诗人提到自己再次来到桐柏山的经历,仿佛重逢一位老友。他观察到山中松萝点缀,石护山脊,展现出桐柏山的独特生态。这里“无中犹有象,玄外更无旨”是诗人对山水的哲学思考,意指桐柏山之景虽不能全凭言语形容,但却能使人悟出其中蕴含的宇宙奥秘。
最后,诗人提及自己在山中听闻赤松子的事迹,感慨岁月匆匆,神人早已消失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通过这首诗,诗人成功地传达出自己对自然山水敬畏之感以及对历史沧桑的沉思。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再至桐柏山》是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高似孙的一首描绘山水风光的诗篇。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晚期,大约公元1240年左右。
在这首诗创作的时期,高似孙正处于人生的重要阶段。他早年曾担任过地方官吏,后因故离职,过着隐逸的生活。在这段时间里,他游历了祖国的大江南北,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在游历过程中,他发现了桐柏山的美丽风光,于是写下了这首充满自然美的诗篇。
当时,南宋王朝正面临着严重的内忧外患。北方金国的侵略使国家形势岌岌可危,而国内的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也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然而,在这种严峻的历史背景下,高似孙仍然保持着乐观的人生态度,通过游山玩水来排遣内心的忧虑。他用诗歌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现实社会的关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