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次律送蟳
鳞甲错夏物,怀青莫如蟳。
苏公今张华,何微不知音。
入手巨螯健,斫雪隽莫禁。
宛然如玠辈,曾是秉玉心。
蟹因龟蒙杰,酒与毕郎深。
二者不可律,食之当酌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夏日的物品纷繁交错,满怀青色莫过于螃蟹。苏轼如今化身为张翰,为何还不能找到知音?手中的巨大钳子强健有力,斩开雪白的蟹肉美味无比。宛如偶像一般的人物,曾经也是秉承着一颗纯洁的心。螃蟹因为古人称颂而杰出,美酒与毕卓的故事深入人心。这两者无法用规律来衡量,品尝它们应该仔细品味、用心斟酌。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富次律:一种音乐韵律,此处可能是作者写诗时采用的韵律规则。
2. 高似孙:南宋文人,字敏父,自号云门山樵,天台人。
3. 鳞甲:这里指蟹的外壳。
4. 错夏物:意为螃蟹是夏天的美食之一。
5. 怀青:古人将青色视为食物的美味颜色,怀青即形容蟹肉质鲜美。
6. 莫如蟳:蟳,大闸蟹;莫如,不如。整句意思是大闸蟹是最好的海鲜。
7. 苏公:苏轼。张华:西晋文学家,此处以二人并列表示对美好事物的欣赏。
8. 何微不知音:何微,何晏,魏晋时期美男子;不知音,不懂音乐的雅致。这句话表达了对苏轼和张华的赞美。
9. 入手:拿起。
10. 巨螯:大钳子,指大闸蟹的螯。
11. 斫雪隽莫禁:斫雪,切雪;隽莫禁,美味难以抵挡。
12. 宛然:好像。
13. 如玠辈:喻指志同道合的朋友。
14. 曾是:曾经是。
15. 秉玉心:持有美好的品质。
16. 蟹因龟蒙杰:此处引用了古代文人雅士与蟹相关的趣事。
17. 酒与毕郎深:此处提及汉代的学者与饮酒的相关轶事。
18. 不可律:无法用规律来规定。
19. 酌斟:斟酌,考虑。
去完善
赏析
这首《富次律送蟳》是宋朝诗人高似孙的一首咏物诗,全诗描绘了螃蟹的美味以及相关的典故和人物,表达出诗人对美食的喜爱和对友情、人生的独特见解。
首联“鳞甲错夏物,怀青莫如蟳”,点明了主题,描述了螃蟹的外观和生活习性。“鳞甲错夏物”形容螃蟹的鳞甲像夏天的景物一样繁多而复杂;“怀青莫如蟳”则强调螃蟹具有特殊的青色。
颔联“苏公今张华,何微不知音”,借用两位历史人物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螃蟹的评价。苏公即苏轼,张华则是唐朝的一位文人。诗人以这两位文人为比喻,暗示螃蟹就像苏轼和张华一样,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同时,“何微不知音”也是暗含深意,意味着即使再渺小的事物,也会有其美妙的音乐。
颈联“入手巨螯健,斫雪隽莫禁”,描绘了螃蟹的特征,以及吃螃蟹时的情景。“巨螯健”表现了螃蟹的大螯强健有力,“斫雪隽莫禁”则形象地描绘了人们品尝螃蟹时的喜悦之情。
尾联“宛然如玠辈,曾是秉玉心”,则进一步表达了对螃蟹的喜爱和赞美。诗人认为螃蟹就像古代贤人一样,虽然外表看似普通,但却有一颗纯洁如玉的心。这里,诗人是以螃蟹为象征,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和人格的独特见解。
总的来说,这首《富次律送蟳》通过对螃蟹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同时,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语言,使整首诗充满了艺术魅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富次律送蟳》是高似孙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时期,具体年份未详。高似孙是南宋文学家、史学家,曾担任御史台主簿等官职。
在南宋时期,朝廷腐败,政治斗争激烈,而高似孙身处其中,对时政有着深刻的了解。他在任御史台主簿期间,积极参政议政,关注民生,主张改革。然而,由于朝中势力的排挤,他的政治抱负并未得到实现。在失意之余,他转向文学创作,以此抒发内心的感慨和对时事的关注。
在诗中,“富次律送蟳”指的是在富春江畔的一次送别场景。富春江是钱塘江上游的一段,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境内,风景秀丽,是文人墨客常来游历的地方。诗人在此送别友人,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情。同时,诗人还通过对蟳的描绘,表达了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许。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