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欸乃辞
洞庭潇湘白雪中,中有云气随飞龙。
渔父天寒纲罟冻,山木尽亚洪涛风。
渔翁瞑踏孤舟立,沧浪水深青冥阔。
不见湘妃鼓瑟时,至今斑竹临江活。
渔翁夜傍四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渌。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洞庭湖与潇湘江的冰雪世界,有云气伴随飞龙翻滚。
渔民们在寒冷的天气里撒网捕鱼,山石树木都在洪涛狂风前弯腰低头。
渔翁在孤独的船上稳稳站立,浩瀚的江水与幽深的天空相映成趣。
看不见当年湘妃弹奏琴瑟的场景,如今的斑竹还在江边摇曳生姿。
夜晚渔翁靠在四面的岩石边过夜,早晨汲取清澈的江水并点燃楚地的竹子。
烟雾消散太阳升起却看不见人影,忽然响起的号子声让青山绿水更显生动。
去完善
释义
1. 洞庭:即洞庭湖,位于中国湖南省北部,长江南岸。
2. 潇湘:潇水和湘水的并称,二水均源于湖南,汇合于衡阳,流入长江。这里用来泛指湖南地区。
3. 白雪:指冬季的雪景。
4. 云气:云雾之气。
5. 飞龙:比喻快速行进的水流。
6. 渔父:捕鱼的人,这里指渔民。
7. 天寒:天气寒冷。
8. 纲罟:指渔网。
9. 山木:山野间的树木。
10. 尽亚:完全倾倒。
11. 洪涛风:大风激起的水波。
12. 渔翁:捕鱼的老人。
13. 瞑踏:闭上眼睛走路,形容人在船上的状态。
14. 孤舟:单独的一艘船。
15. 沧浪:水名,位于湖北荆州一带。
16. 青冥:天空,这里借指江水。
17. 湘妃:舜的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她们因舜死而投湘水成湘妃。
18. 鼓瑟:弹奏瑟这种乐器。
19. 斑竹:一种有斑点纹理的竹子。
20. 夜傍:夜晚靠近。
21. 四岩:四座山岩。
22. 晓汲:早晨汲取。
23. 清湘:清澈的湘江水。
24. 楚竹:楚地出产的竹子。
25. 烟销日出:烟雾消散,太阳升起。
26. 欸乃:象声词,模仿摇橹的声音。
27. 山水渌:山清水秀的景象。
去完善
赏析
《后欸乃辞》是南宋诗人高似孙描绘洞庭湖壮丽景色的诗篇。诗中生动地展现了潇湘二水交汇处的白雪景象,以及渔夫在艰苦环境中劳作的画面。首联“洞庭潇湘白雪中,中有云气随飞龙”,描述了洞庭湖上飞舞的雪花和升腾的云雾交相辉映,宛如飞龙在天。诗人用想象和比喻赋予景色以生命力,使画面显得更为生动形象。
颔联“渔父天寒纲罟冻,山木尽亚洪涛风”,表现出湖水结冰、渔船无法作业的严寒情境,渔民为生存而抗争的勇气跃然纸上。这里的“亚”字意为压迫、承受,用以描述山木抵挡狂风巨浪的姿态,表现了自然界的威严和力量。
颈联“渔翁瞑踏孤舟立,沧浪水深青冥阔”,则绘声绘色地刻画了渔翁驾着孤舟,凝望深沉水域的情景,将人物与浩渺的自然融为一体,展现了对生命的敬畏之情。尾联“不见湘妃鼓瑟时,至今斑竹临江活”,暗含了湘妃因悲泪成竹的典故,寓意人们对历史的怀念和对生活的热爱。
诗人以磅礴的气势和丰富的联想,表达了他对自然的敬仰和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同时,通过描述自然环境中的渔夫生活,寄托了作者对人间沧桑的感慨。这首诗节奏鲜明,诗意盎然,充分展示了高似孙对古诗词的独特见解和高超技艺。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后欸乃辞》是南宋文人高似孙创作的一首古体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1214年,正值南宋时期。
在这个时代,中国正处于宋金对峙的局势,国家政治腐败、外患频繁,民不聊生。然而,南宋的文化却繁荣发展,诗人以才情抒发胸臆,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诗篇。
高似孙本人在这期间的人生际遇也不尽如意。他虽出身名门,却未获得世人的认可,仕途上也饱受挫折。在困厄之中,他通过文学创作寻求慰藉,并借此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忧虑和对百姓的关注。
这首《后欸乃辞》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诗人借“欸乃”这一行船的声音表达了漂泊不定的生活态度,同时也寄托了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