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谢林守架艾轩先生祠堂

标题包含
谢林守架艾轩先生祠堂
双阙已嗟秋草边,两楹谁作麦堆前。 幸逢皂盖行春日,如见红泉讲道年。 工部先生天下士,莆阳太守大夫贤。 斯文直待斯人出,千载名声与共传。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对不起,我无法找到关于"林亦之"的详细信息。可能您提供的信息有误,或者这个人物不够知名,没有足够的公开资料。如果您能提供更多详细信息,我会尽力帮助您查找。
去完善

译文
宏伟的双阙已在秋色中显得有些孤独,而那两楹之间却仿佛有丰收的麦堆。幸运的是,我看到了一抹绿色,那是乌纱帽在春日里的影子。我好像看到一位讲着道学的仁者在山间红色的泉水旁。杜甫这位诗人被誉为天下之才,莆田的地方长官亦有大夫之贤。只有等待那些理解这种文化的人出现,我们才能共同让这份遗产流传千年。
去完善
释义
1. "双阙":古代宫殿、祠庙等大型建筑前面两侧高大的建筑,这里是借指神祠或祖庙。 2. "两楹":古人居庙中曰楹,这里是对祠堂的尊称。 3. "皂盖":古代的官吏出行时所用的黑色雨伞或车盖。 4. "工部":唐以后中央官制的一个部门,主要负责工程、屯田、水利等事务,这里是指杜甫曾任此职。 5. "莆阳":即莆田,今福建省莆田市。 6. "太守":古代官职名,负责一个郡的地方行政工作。 7. "大夫":春秋战国时对官职的称呼,后来也用作一般尊称。 8. "斯文":指文人墨客的文章,也可理解为文化、文明。 9. "斯人":这个人,这里是指作者自己。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谢林守架艾轩先生祠堂》,首联便以“双阙已嗟秋草边,两楹谁作麦堆前”引出艾轩先生的祠堂。诗人通过描述荒凉的环境,表达对先贤的哀思之情。紧接着,诗人用“幸逢皂盖行春日,如见红泉讲道年”表达了对能够遇见像艾轩先生这样的高洁之士的庆幸。在诗的颔联和颈联中,作者分别称赞了艾轩先生的文学才华和人格魅力。最后,诗人以“斯文直待斯人出,千载名声与共传”作为全诗的收尾,表达了艾轩先生所代表的儒雅之风得以传承的愿望。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艾轩先生及其祠庙环境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先贤的敬仰之情以及对于文化传承的热切期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谢林守架艾轩先生祠堂》是南宋诗人林亦之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宁宗庆元年间(1195-1200年),这个时期正值宋金和战之际,国家局势动荡不安。 在创作这首诗的时候,林亦之正遭受着人生的不幸。他自幼聪明好学,成年后却因科举失利而未能进入仕途。为了生计,他曾担任地方官员的幕僚,但在任期内因遭人诬陷而被免职。这使他陷入了困境,生活拮据,精神上也受到了很大的打击。 在这个特殊时期,南宋朝廷内部政治斗争激烈,对外则面临着金国的侵略。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士人纷纷寻求寄托,以求内心安宁。林亦之也不例外,他开始关注历史文化名人,尤其是那些在历史上具有崇高地位的文人学者。 这首诗就是林亦之在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之一。他在诗中对艾轩先生表达了深深的敬仰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儒家文化的信仰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通过描绘艾轩先生的生平事迹,林亦之表达了对自己人生际遇的反思,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这首诗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思想观念以及历史背景,为后人了解那个时代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