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
草带全铺翠,花房半坠红。
农家榆荚雨,江国鲤鱼风。
堤柳绵争扑,山樱火共烘。
长安少年客,不信有衰翁。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翠绿的草儿铺满大地,花儿娇羞地半垂着花瓣。
田园间榆荚飘飘,好似春雨落下;江边鲤鱼游动,吹拂来轻风阵阵。
堤边的柳絮争相飞舞,山坡上的樱花红红火火。
京城里的少年们啊,难以相信这世上竟然还有衰老的老者。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暮春:春天的最后阶段,即夏初之前的一段时间。
2. 余靖:北宋名臣,字安道,曲江(今广东韶关)人,文学家,政治家。
3. 草带全铺翠:翠,绿色。全铺翠,形容草地绿意盎然。
4. 花房半坠红:花房,花的住所,这里指花朵。半坠红,形容花朵半开半落。
5. 农家榆荚雨:榆荚,榆树的果实。榆荚雨,形象地描绘了榆树果实在雨中掉落的美景。
6. 江国鲤鱼风:江国,江河。鲤鱼风,描述江风吹起鲤鱼在水中翻腾的景象。
7. 堤柳绵争扑:堤柳,河边的柳树。绵争扑,柳絮竞相飞扑的情景。
8. 山樱火共烘:山樱,山中的樱花。火共烘,形象地描绘了樱花如火一般炽热的景象。
9. 长安少年客:长安,古代中国首都之一,这里代指繁华的城市。少年客,年轻人。
10. 不信有衰翁:不相信有年老的人存在。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象的古诗。诗人以细腻的笔触,通过丰富的色彩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春天最后的美丽和生机。“草带全铺翠,花房半坠红”两句,形象地描绘了春天的绿色和红色交织的景象;“农家榆荚雨,江国鲤鱼风”则表现了田野间悠然自得的生活气息;“堤柳绵争扑,山樱火共烘”则以形象的比喻,展现了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最后两句“长安少年客,不信有衰翁”,表达了诗人在暮春时节对生活的感慨和对生命的理解,强调了人生的无常和时光的流逝。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令人陶醉于大自然的美好之中,同时也引发了对人生的深思。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暮春》是宋代文人余靖的一首描绘暮春景象的七言绝句。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975年左右,正值北宋初期。当时,战乱刚刚结束,国家政权稳固,经济文化发展迅速,社会相对安定。
在人生际遇方面,余靖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饱读诗书,学识渊博。他年轻时入仕为官,因才能出众,政绩卓著,深受朝廷器重。然而,由于秉性刚直,不善权谋,他在官场上屡遭排挤,多次被贬谪。尽管如此,余靖始终坚守文人风骨,矢志不渝地关注民生国事。
时代背景方面,北宋初期,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文人墨客们纷纷投身于诗词歌赋的创作,形成了许多著名的文学流派。此时,朝廷对文人士子的选拔和任用制度也较为完善,为士人阶层提供了广阔的政治舞台。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