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女哀辞
序:行女生于季秋,而终于首夏。三年之中,二子频丧。
伊上帝之降命,何修短之难裁;
或华发以终年,或怀妊而逢灾。
感前哀之未阕,复新殃之重来!
方朝华而晚敷,比晨露而先晞。
感逝者之不追,情忽忽而失度。
天盖高而无阶,怀此恨其谁诉!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现代白话文:这个女孩在秋天的末尾出生,但在夏天的开始去世。在这三年的时间里,她的两个孩子相继去世。面对上帝的旨意,我们难以理解生命的长短;有的头发花白却依然长寿,有的却在怀孕期间遭遇灾难。面对之前的悲痛还未消散,新的不幸又再次降临!生命如同朝霞和晨露一般短暂。面对逝去的无法挽回,情绪失控失去理智。天空虽然高远却无法攀爬,心怀这种怨恨该向谁倾诉!

去完善
释义
1. 季秋:农历九月,是秋天最后的月份。
2. 首夏:指夏天开始的时候。
3. 伊上帝之降命:伊上帝指代上天或者命运。降命指降下命令。
4. 华发以终年:指头发花白就度过了一生。
5. 怀妊而逢灾:怀孕期间遭遇不幸。
6. 感前哀之未阕:指之前的悲伤还未结束。阕,停止。
7. 新殃之重来:指新的不幸再次发生。殃,灾难。
8. 朝华而晚敷:比喻生命的短暂,早晨开花傍晚就凋谢。
9. 晨露而先晞:指清晨的露水都比她持久。晞,干燥,这里指消失。
10. 天盖高而无阶:意指苍天高远无法攀登。
11. 怀此恨其谁诉:心中满怀悲痛却无法诉说。

去完善
赏析
《行女哀辞》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曹植为其早夭的女儿所作的哀悼之作。在这篇作品中,曹植通过对女儿短暂生命的感叹,抒发了失去亲人的悲痛和对生命无常的无奈。
“序”部分简要介绍了行女的生卒时间以及家庭的不幸遭遇。从诗歌正文开始,曹植表达了对上天的责问,为什么生命的长短如此难以预料?有的白发苍苍依然长寿,有的却在孕育生命时遭遇不幸。
接着,诗人用比喻描绘了女儿如同清晨的花朵和露水一样短暂的生命。感叹逝去的亲人无法追回,内心的悲伤难以控制。最后,诗人表达了对苍天的高远无阶,无人可以倾诉内心痛苦的不满与无奈。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行女哀辞》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诗人曹植在公元225年所作的一首悼念亡女的诗。当时年仅二十三岁的曹植,因性格孤傲,与曹操、曹丕父子关系紧张,历经多次迁徙,饱受人生冷暖,仕途颇为不顺。
此间时代背景为东汉末年,群雄逐鹿,战乱频繁,士人阶层普遍关注人生无常和生命价值。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曹植一面承担着政治抱负的重压,一面面临着亲情失落的悲痛,个人身世沉浮与家国情怀交织,激发了他深厚的哀思与诗意才情,使得这首诗成为中国古代悼亡诗的经典之作。

去完善